《科創板日報》7月25日訊 上海在機器人領域布局又有新動作。
今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上海市促進工業服務業賦能產業升級行動方案(2024—2027年)》(簡稱“方案”),其中提到,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建國家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汽車、電氣設備生產和零部件加工等領域,打造一批人形機器人賦能制造應用場景,形成機器人生產解決方案。
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交互的優質載體。除上所述外,此次方案還提到有關人形機器人的具體應用方向:
實施工業物流降本提質行動,加大對工業物流企業設備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動部署無人車、人形機器人等智能物流設備。
此外,方案提出構建“上海制造”新型服務生態平臺,并對機器人產業標準建設作出指示:
提升工業專業服務水平,全面推進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標準研究。
機器人賦能制造應用場景 兩端融合加速
實際上,此次方案早在今年2月21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就已埋下伏筆,當時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國忠就表示,力爭芯片制造全流程數字孿生仿真驗證平臺、智能分子影像共享平臺啟動建設,爭取人形機器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落地。
而此次方案的推出,無疑是更多從應用端宣告未來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與制造業融合方向。
華安證券近日研報指出,當前勞動力缺口正加速機器人產業化進程,人形機器人下游應用場景豐富,包括生產制造、應急救援、家庭陪護、教育、醫療等。
該機構進一步指出,在產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主要在智能制造領域發力,如IBM結合AI、遙感和邊緣計算的力量打造新一代安防巡檢機器人,亞馬遜采用AI技術驅動機器人用于自動化的倉庫操作和物流處理等。勞動力缺口擴大導致用工成本上升,工廠機器替人需求逐漸增加,有望進一步加速機器人產業化進程。
(科創板日報 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