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內,由中關村智友研究院攜手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及立德機器人平臺共同舉辦的“2024科技創變者大會”盛大召開。本次盛會匯聚了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創業者、企業家及投資人,圍繞具身智能的未來發展路徑展開了深入討論與熱烈交流。
會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北大多媒體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鐵軍博士指出,當前智能技術正處于“靜態融通”階段,亟待類腦“動態涌現”能力的突破,以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飛躍。他預測,未來三年內,大模型將拓展至視覺、聽覺、具身及行動等多個領域,實現規模擴大與尺寸縮減,有望成為具身智能的核心“大腦”。展望未來十年,人類社會將全面邁入智力時代,構建起以智力為核心的新科技、經濟和社會生態體系。而到2045年,隨著結構仿腦、功能類腦及性能超腦技術的涌現,物理形態下的AGI將成為現實。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董事長總經理彭芳瑜教授則分享了制造業未來的重要趨勢——人機共融制造。他強調,未來的制造將依賴于廣泛分布的機器人、傳感器與智能技術,實現制造的全面智能化與普及化。人機共融將經歷空間共享、技能遷移及混合智能三個層次的發展,推動機器人從輔助工具向“能工巧匠”轉變。
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博士在《基于生成式AI的機器人智能控制》報告中提出,當前具身智能仍處于“大模型+機器人”的初級階段,智能與機器人本體的結合尚顯生硬。他期待未來智能與本體能夠深度融合,使機器人在與環境的自然交互中自主涌現智能。
針對具身智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教授認為,關鍵在于底層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應用場景的快速迭代。他提出了兩種創新創業策略:一是資源有限的小公司應聚焦細分領域,通過“專精特新”模式提升競爭力;二是資源豐富的平臺公司應致力于通用技術突破,實現跨行業應用,以規模效益和協同效應搶占市場高地。
關于機器人形態的問題,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戴盟機器人聯合創始人與首席科學家王煜博士指出,在特定工業場景中,機器人無需完全人形或四肢健全,關鍵在于靈巧手臂、精準視覺等核心部件的高效配合。他進一步闡述了具身技能的概念,即機器人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的自主完成精準操作的能力。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則從技術實踐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實物機器人部署與數據采集對于實現AGI的關鍵作用。他認為,未來深度強化學習應聚焦于全身動作模仿、復雜地形運動、手部靈巧操作及基于感知數據的導航避障等領域。
梅卡曼德創始人兼CEO邵天蘭則從市場應用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工業機器人批量落地的挑戰,并呼吁企業加快技術迭代,與合作伙伴共同拓展應用場景,形成技術、業務與資本的正向循環。
北京偉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霄劍則強調了具身智能發展中持續學習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多元傳感器采集信息,構建智能體的感知與認知能力。
靈心巧手CTO周永則預見了具身智能的下一階段——多模態感知與交互算法的發展,認為日常生活中的靈巧操作將是具身智能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具身智能作為平臺型技術,其通用性為解決工業領域多品種、小批量高效生產難題提供了可能。然而,要實現從實驗室到廣泛市場的跨越,特別是在“超級場景”中部署上億臺設備,還需技術面向消費者、精度與性能全面飛躍兩大核心條件的支撐。
大會期間,還舉行了由中關村智友研究院牽頭的“青年科學家50人論壇”籌備發起儀式,旨在搭建一個共創、共建、共信、共贏的平臺,為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力量。此次大會不僅是對具身智能未來發展的一次深度探討,更是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