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揭曉再次凸顯了人工智能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重要地位。本年度獲獎者的研究成果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進一步證明了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正在深刻影響并重塑多個領域,包括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以及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等。這一趨勢使得人工智能領域受到諾貝爾獎評委們的青睞,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則依賴于教育。教育、科技與人才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會為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和要求。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教育領域,為教育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今年3月,教育部啟動了數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專項行動,旨在推動教育數字化從“3C”向“3I”邁進。這一行動不僅意味著教育資源的數字化聯結、內容優化與合作深化,更強調了集成化、智能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性。對于學生而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了更加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服務,使得優質課程能夠跨越時空限制,惠及更多學生。
對于教師而言,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則要求他們重塑和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數字素養,并盡快熟悉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場景與模式。學校方面,也應從硬件建設向智能化、服務化的教育管理轉型,將數字技術、數字思維貫穿于教育管理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智能化、系統性的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
盡管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替代部分工作崗位,但那些強調創意和創新的工作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趨勢對教育教學的變革提出了更為直接和迫切的要求。面對人工智能浪潮,教育系統尤其是高校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推動學科專業結構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相契合,培養更多具有創造性思維、獨特發明創造的拔尖創新人才。
高校應主動適應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趨勢,推動文理工學科交叉和專業動態調整,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配性。同時,教育工作者也要積極擁抱變化,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但也要避免新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無節制、無界限濫用,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輔助作用得到合理發揮。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持下,優質教育資源得以跨越山海,助力更多人點亮“希望之燈”,推動教育更加開放和公平。塑造高質量的、有溫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需要堅持教師“傳道”的主體地位,同時發揮人工智能在“授業”“解惑”上的積極作用。只有合理把握人與技術的關系,才能讓教育更有深度、更有溫度,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