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研究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課題組聯手,帶領復旦大學陳仁杰副教授和中國疾控中心殷鵬副研究員開展了一項調查研究。該研究覆蓋中國272個主要城市,收集182.6萬人的非意外死亡數據,首次在全國層面系統評估了環境溫度對居民死亡的影響,估算了各種不利環境溫度的疾病負擔,并探索了這種影響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這為我國未來氣候變化的風險評估提供流行病學基礎資料。最新一期《英國醫學雜志》近日在線發表了此項成果。
此項研究顯示,氣溫與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風險呈反J型曲線關系,死亡風險最低時對應的氣溫為22.8攝氏度(最適宜氣溫)。與最適宜氣溫相比,遭遇極端寒冷天氣(平均零下1.4攝氏度)后,死亡風險會延遲1天顯現,第5天時風險最高,然后持續超過14天逐漸降低;極端炎熱天氣(平均29.0攝氏度)對應的死亡風險當天會立刻顯現,僅持續2天~3天就迅速降低。
研究發現,14%的居民死亡與不利環境溫度有關,其中低溫相關的比例為11%,高溫相關的比例為3%。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呼吸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中,與不利環境溫度相關的比例分別為19%、14%、18%、11%和13%。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不同城市和不同人群的溫度相關疾病負擔。結果發現,低溫對北方居民導致的疾病負擔與南方相近,但高溫對北方居民導致的疾病負擔明顯高于南方。在城市化程度較高和集中供暖時間較短的地區,不利環境溫度的疾病負擔較大。此外,不利環境溫度對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導致的疾病負擔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