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教師發展面臨著三大困境。
一來,傳統技術難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缺少精準化、個性化;其次,教師專業學習投入難以高質量維持、學習低效;三是專業學習成果難以直接轉化。
5月15日,在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主辦的第二屆未來教師發展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院馮曉英教授談到上述問題。
在她看來,如今的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能夠基于數據提供有證據的教學改進,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些新的可能和解決路徑。
“舉個例子,長期以來教師的聽課、評課靠專家來做,現在可以實現對課堂視頻的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這個技術更專業,比專家的一雙眼睛看得更全面,分析得更透徹。”馮曉英說道。
新技術在為教師賦能的同時,也對教師教學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
“不管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還是智能教育時代,這幾年政策文件里面都闡述了兩個關鍵詞,一是教學模式的變革創新,二是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在馮曉英看來,這兩個關鍵詞緊密相關。“因為教師的核心素養就是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和創新的能力。”
疫情的爆發和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是當下影響教育發展的兩大變量。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9年在人工智能教育大會上的賀信里強調“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也在今年3月的兩會上建議“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戰略定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體系”等。
“近年來,我國在‘為人工智能培養人才’和‘利用人工智能變革教育’兩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蔣昌忠在兩會提議中表示,但是從當前發展狀況來看,不管是人才培養,還是教育變革,都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需求很急迫,另一方面則是發展面臨較大的瓶頸與困難。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發展不夠深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不足、人才培養底座不實、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領域應用不足、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影響褒貶不一等問題。
圍繞人工智能教育,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在第二屆未來教師發展大會中表示,“基礎教育階段的所有知識都是在一個有限空間里面,它是有邊界的,一旦一個東西有了邊界,人工智能把它學會就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在劉嘉看來,“現在的教師主要關注的是教授知識,但對孩子的思維訓練、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少。正是對后者的忽略使得學生和老師的關系相對緊張,老師的壓力也會比較大。”
“用人工智能來進行教學它一定會比人類做得更好,當然不是現在,而是在五年之內會發生的事情。”劉嘉稱,“再加上心理測評對學生個性的了解,我們就可能實現孔子在2000多年前所提出來的因材施教,能夠真正做到一對一。”
教師的職責也會因此發生巨大的轉變。
“如果我們機械地把“教育”這個詞拆成兩部分,老師在未來‘教’的工作會變得越來越小,技術能夠幫你實現這件事情,而教師更重要的功能是關于‘育’,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開發孩子的大腦,提升他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等。” 劉嘉表示。
“今天的技術對我們的教育的確有很大的沖擊。”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也表示贊同,但是人工智能到底能否替代老師?在劉長銘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的教育學、心理學還不是一門完備的科學,正因為它不是完備的科學,所以人工智能很難替代我們。不是人工智能的功能不強大,是因為我們的不完備。” 劉長銘說道。
他具體解釋道,“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是那些規則非常清晰的領域,比如圍棋,但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我一直認為人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混沌的系統,我們說的每句話都會對他未來產生的無限種可能。不論技術怎么發展,有一點不會變,即越來越強調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
會上,新東方(NYSE:EDU)創始人、董事長俞敏洪也表達了他對新東方老師的兩點要求。
一是把課上好。“這是狹義上的好,比如說你教數學、教英語、教語文,你要把孩子帶入對這門課的興趣中,幫助孩子實實在在喜歡這門課,提高他在公立學校考試時的分數。”
二是,“希望每位老師都必須具備把學生的個性、性格、品德和健康的身心帶出來的能力。”
此外,俞敏洪還強調,新東方主要是以“補差”為主,“幫助落后的孩子重新拾回學習的信心”。
“新東方做的是被公立學校拾遺補缺的任務。因為公立學校不可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細心輔導每一個學生,公立學校遺漏下來的學生萬一跟不上,我們可以幫助公立學校的老師減輕一部分的負擔。”俞敏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