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8歲的病人因脊髓損傷導致神經系統無法控制而造成四肢癱瘓。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University of Grenoble)生物醫學研究實驗室Clinatec的醫生們為這名男子制作了一個外骨骼裝置。

這項技術需要在他大腦上部感覺運動區域的左右兩側植入128個電極。當他進行各種練習時,這些監控和記錄的電信號被傳遞給一個算法進行解碼。
該軟件分析了與他想要移動的肢體相對應的大腦信號,以控制神經假肢的運動。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患者需要兩年多的時間才能行走、移動手臂、觸摸物體和旋轉手腕。
他每周需要模擬練習三次控制腦機接口,每個月要穿上真正的機器人服裝一次,持續27個月。研究人員稱這是一種“概念驗證”,希望他們的研究結果能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復雜的算法,以學習如何讓機器人的肢體執行更復雜的任務,比如拿東西。
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格勒諾布爾大學(University of Grenoble)的神經外科醫生alimo - louis Benabid表示,“這種設備是幫助殘疾人實現自我行動的重要一步。”“我們對這個概念的證明感到非常高興,我們已經在考慮新的應用,讓嚴重運動障礙的人的恢復日常生活。”
其實,想到這種方法幫助殘疾患者行走的不止這所大學,目前,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正與英特爾(Intel)合作開展一項為期兩年的項目,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幫助癱瘓的人們再次行走。
他們的目標是訓練能夠解碼人們脊髓發出電信號的神經網絡,使它們最終能夠“傳達運動命令”。外科醫生將幫助在受傷的肢體上植入電極,并在病人試圖移動時對其進行監控,以便算法能夠了解大腦信號的哪些特征與特定的動作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