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商用場景不斷拓展的今天,電力巡檢機器人似乎正在走上正軌。近日,國家電網總會計師、黨組成員羅乾宜表示,未來將積極推進所屬電力機器人制造企業(國網智能)在科創板上市。
據了解,國網智能于今年8月底創立,是國家電網培育的科技平臺。自成立之初,公司的目標就是上市科創板。在國家提倡國企混改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背景下,公司治理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市場化,以此積極備戰科創板。
事實上,國網智能是國內最早開展電力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推廣的企業,公司擁有國家電網唯一的電力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和電力系統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截至目前,其研制的巡檢機器人累計推廣近千臺,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110千伏~1000千伏電壓等級,這極大推動了我國電力巡檢機器人發展進程。
事實上,國網智能的電力巡檢機器人,牢牢占據市場份額第一寶座。
萬座電站催生海量需求,電力巡檢機器人生逢其時
近年來,融合了機器人、人工智能、導航定位、物聯網等技術,巡檢機器人能發揮安全、高效,穩定的巡檢作用,因此也越來越受到電力行業青睞。
事實上,電力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安全,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高效運行是電力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電力系統由復雜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設備組成,電力設備與數據監測,是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而電力巡檢,是設備監測與維護的重要手段。
在電力巡檢中,室外變電站與室內配電設備是監測重點。在變電站等室外場景,針對不同高度和位置的表計讀數、開關位置、設備溫度等狀態均需進行定期檢查,而變電站、地下管廊都具有巡檢路程長、隧道封閉性強、通訊不便、有害氣體存在、環境惡劣等問題,對巡檢人員的人身安全會存在一定的威脅。在配電站設備日常人工巡檢過程中,關于表計讀數、開關位置、設備溫度、柜體局部放電等狀態檢測的工作繁重枯燥。
基于此,傳統人工巡檢向機器自動巡檢已成必然趨勢。傳統電力巡檢,采用人工方式,不僅巡檢效率低、巡檢人力成本高,還存在漏檢情況;臺風、地震、暴雨等極端天氣,通常會給電網基礎設施帶來極大威脅,人工巡檢會出于生命安全考慮而無法進行。與之相反,巡檢機器人的環境適應性遠遠高于人工巡檢,極端天氣下機器人巡檢工作也可以正常展開。
此外,我國電站數量規模龐大,智能電力巡檢設備發展空間廣闊。據相關統計,目前我國變電站數量超2萬座,全國297個地級市大概有配電站30萬座。而電力設備智能運維可以節約故障維修費用、提高設備使用壽命,國網和南網計劃加強設備智能運維。
國網規劃于2018-2020 年全面推廣機器人運維應用。國網“十二五“智能化規劃已改進變電站運行管理方式,從傳統有人值班逐步向集中監控、無人值班方式轉變。南網自2016年開始全面推行“機巡+人巡”運維模式,“十三五”部署全面推行“機巡+人巡”運維模式,指出要推廣智能作業、無人機、機器人等先進技術,加快推進設備在線監測、帶電檢測,開展機器代替人、“互聯網+”大數據的研究應用。
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加快的今天,電力巡檢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式轉變已成必然趨勢,電力巡檢機器人生逢其時。
陸空室內外全掌控,電力巡檢機器人“大展身手”
自2013年,國家電網集采需求首次出現,巡檢機器人就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電力巡檢機器人通過采集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態數據,并將數據實時傳輸到數據平臺,以此監測診斷電力系統的運行情況,并通過基礎數據定位,實現早期功能預警,從而實現設備智能運維。
目前,電力巡檢機器人主要運用在室內配電站、室外變電站、地下電力管廊等場景,而高空電力架、輸電線路、塔架監測主要由無人機監測。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電力系統實時運維監控閉環。
通常情況下,在電力變電站、鐵路牽引變電所、降壓站等室外場景,一般是輪式巡檢機器人“大展身手”的好機會。
搭載無軌導航、圖像智能識別與分析、多傳感器等技術,巡檢機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特定環境的設備檢測工作,有效降低巡檢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巡檢效率和質量。利用電力物聯網平臺,實現設備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
根據國網和南方電網規劃,變電站智能化改造率將達100%,若按每年10%的進度,未來五年室外機器人年需求量在2000-3000臺。
另外,室內巡檢機器人一般應用在在配電機房、室內變電站等場景。巡檢機器人主要實施數據采集和傳輸,替代人工對室內柜體等設備進行狀態檢測,接收數據后,平臺對巡檢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發現設備隱患和故障征兆,保障設備穩定運行,有效提升巡檢工作質量。
根據《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2020年國內配電自動化覆蓋率將達到90%,預計未來五年國內室內機器人年需求量超過10000臺。
此外,不同于陸地上的檢測,隧道管線的監測相對復雜,通常采用掛軌式巡檢機器人巡檢。結合軌道懸掛、云臺升降、多傳感器檢測等方式,可在隧道或室內環境完成24小時監控和巡檢任務,將巡檢數據結構化存儲,通過數據分析進行預測性防護,保障設備的安全可靠運行。
在高空電力架、輸電線路、塔架監測等場景,則需要無人機配合監測。援引北極星輸配電網報道,今年7月,武漢供電公司將無人機應用至線路運維全領域,通過采用高精度差分GPS定位技術,實現無人機巡視航線自動計算規劃、自動飛行巡檢、自主排除隱患,輸電線路交叉跨越測量精度達到厘米級。累計完成通道巡視2700余公里,精益化桿塔巡視6000余基,巡檢效率較傳統方式提高60%。相比陸地巡檢機器人,電力巡檢無人機尚處在發育的青春期。
國網智能搶占先發優勢,未來者如何分得一杯羹?
盡管目前看來,電力巡檢機器人仍是一片藍海,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但燦爛千陽背后,也暗含隱憂。在巨頭占據市場第一寶座,后來者如何發展?
事實上,因為關乎國計民生,電力行業市場主要受國家主導,因此市場準入門檻也較高。目前,在國網和南網的巡檢機器人采購中,一般采用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的方式。為保證設備的高可靠安全性,招標中設立了嚴格的準入門檻。在設備入網前,除國家或第三方權威機構的檢測認證,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掛網試運行以檢驗合格。
此外,電力巡檢因涉及電力知識、自動控制、智能檢測、網絡通信、數據處理、AI圖像識別等多學科知識技術,缺乏行業經驗和技術積淀的企業是不太可能進入該領域的。并且,當前階段跨學科人才培養仍未配套,合格人才的教育也亟需加強。
其次,電力巡檢機器人應用于電力領域,主要客戶是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大型國有企業,公司業務的發展依賴于上述企業的經營戰略和需求。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的“智能電網”等產業 戰略對公司的業務發展構成了良好的產業環境,但受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經濟發展速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如果未來國家宏觀政策、行業政策發生不利變化,則將對公司的業務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并且,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繁榮,設備配套且新技術接受度高,而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巡檢機器人的進入需要配套的電站設施,接受度與實施條件仍未知。
綜合看來,受制于既有的技術、產品質量、人才、行業資質等方面的壁壘,目前電力智能機器人市場總體集中度較高,競爭仍主要集中在國內少量企業之間。主研電力巡檢機器人的企業,國網智能占據了市場份額的50%以上。緊隨其后的國自機器人、朗馳欣創、普華靈動、萬達科技、億嘉和、申昊科技等也分去了市場較大份額。在現有商家占據了先發優勢后,未來機器人企業想要從市場中分一杯羹,仍然需要克服較大阻力。
在機器人商用場景不斷豐富的今天,電力巡檢機器人發展,一切仍未可知。而在巨頭領銜發展背景下,后來者如何分得一杯羹?帶著相關問題,億歐新制造將于今秋10月,舉辦機器人商用論壇,期待與你,共同探討機器人商用的更多可能!點擊鏈接,開啟專屬機器人企業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