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正式頒發了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并且出臺了《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一共三家企業獲得獲得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路測首批牌照,分別為上汽集團、寶馬和滴滴出行。
與以往的頒發的牌照不同的是,此次獲得牌照的企業將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測試行為”,而是可以先行在城市道路中開展示范應用,探索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化運營。
另外,浙江吉利、安徽江淮、江蘇中智行三家企業就獲得了首批長三角測試牌照。長三角測試牌照的發放,進一步推動了三省一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工作的互聯、互通、互認、互信,能夠避免重復測試導致資源浪費,節約企業研發的成本,縮減產品開發時間。
第三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在大幅延長里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測試應用場景的豐富性與多樣化。在原有11.1公里的基礎上新增42.5公里,長度達53.6公里,覆蓋面積為65平方公里,涉及不同類型與等級的道路,測試場景由350個增至1580個,將智能網聯汽車的活動范圍伸展至生活中的各個場景,工業區、商業區、交通樞紐、住宅區等。
《管理辦法》中為了保障規定,只有在獲得上海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資格和道路測試車輛累計達到3輛及以上,單車平均自動駕駛測試里程累計不低于1000公里且未發生交通違法行為或有責任交通事故的企業,才可以申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
單個申請主體首次申請進行道路測試的車輛數最多可達50輛,測試滿6個月后且未發生交通違法行為和有責任交通事故,并且單車平均自動駕駛測試里程累計不低于1000公里,可繼續申請增加測試車輛數量。
對于上海來說,批準載人測試是加快自動駕駛企業在滬發展的關鍵一步。此前廣州、長沙兩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允許自動駕駛企業在當地進行載人測試,上海此次頒發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也是基于爭取更多自動駕駛企業落滬的目的。
獲得牌照只是自動駕駛企業在國內開展路測的第一步,從技術研發到落地再到實現商業化運營,自動駕駛企業還面臨著多重考驗。目前國內尚未有城市允許自動駕駛企業的測試車輛對乘車用戶收取費用,因此路測只能停留在免費階段,未能真正實現商業化。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自動駕駛企業在各地進行載人測試,例如百度即將在長沙落地的Robotaxi服務,文遠知行宣布明年在廣州的限定區域開展 Robotaxi 的載客試運營,再加上滴滴、上汽等加入,自動駕駛將正式進入“公測”階段。
未來,可以看到,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汽車將不再是傳統的汽車,將成為“最終形態的移動設備”。通俗的說,汽車將變為一個移動平臺,滿足各種需求,由此也將衍生出滿足不同需求、截然不同的汽車。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交通路網、最大的人口基數,自動駕駛的大規模商業化和技術普及反過來會促進自動駕駛相關科研的飛躍式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實現自動駕駛的進程或許會進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