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一面鏡子,既充分反映出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考驗著各級城市的綜合及危機治理能力。疫情防控形勢下,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領先的地區,已彰顯了對疫情聯防聯控較好的效果。而社區作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第一線和最有效防線,如何讓智慧成果“下沉”至場景,真正推動新技術新應用與現代化治理的融合,成為這場疫情“大考”留給行業思考的問題。
傳統的實有人口信息采集是采用網格員人工上門登記的方式,經常警力不足、執行力度不夠,線索不多、盲目入戶登記,敲不開門、見不到人;導致轄區內常住人口登記不全面、流動人口登記不及時、重點人員動向無法掌握;實有人口/房屋信息采集不及時、不全面,難以開展精準、有效的實有人口管理;總體上造成社區居民就醫送餐、生活采購、養老照護、零工就業等民生服務不便。
突如其來的疫情,既是對城市危機治理水平的考驗,也是對基層社區綜合管理精力的拷問。在目前的抗疫工作中,社區防疫工作形成了 “區-街道-居委會-物業小區-網格員”五個層次的執行體系。在疫情日益嚴峻,防控力量亟待加強的過程中,各地街道進一步整合共建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黨員群眾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參與疫情防控,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格局。
而在廣泛而龐雜的防疫現實中,基層社區面臨問題仍然包括:每日進出小區和逐戶摸排工作量大,重復性解釋工作多,行政任務復雜,信息填報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生活保障類工作日益繁重,重點人群的監測跟蹤和物資保障已經讓有限的人力不堪重負,普通居民每日大量的快遞、采購、外賣活動的疏解與組織,成為人力損耗和矛盾增加的重要原因。大量社區基層防疫人員在守衛小區出入口的同時,兼顧人工手寫方式采集信息,以微信群方式解答層出不窮的居民疑問。即便有共建單位和志愿者的協助,仍難以應對全天候、地毯式、多維度的防疫工作。
中國目前有7.9億城鎮人口,超過16萬個社區,按照住建部“2020年實現智慧社區50%覆蓋”的目標,已然是一個萬億級別的藍海市場。
然而在國內很長一段時間內,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子集,往往被習慣性忽略,以至于不同的玩家各自為戰,缺少統一的標準。
縱觀當前一些智慧社區打造過程中的痛點,涵蓋了產品、功能打造、落地、開發周期等等多個方面。
一些功能華而不實,難以為業主創造真正的價值與體驗。
以物聯網為例,物聯網剛出來的時候,行業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復雜的事物,可以實現很多功能。最初的時候,行業開發人員都在臆測用戶需求,基于這些臆測的需求開發智能化功能,但真實的情況是,業主也許并不需要這么多智能元素,最終的結果是把一個簡單的東西復雜化。以燈控為例,以前是用開關控制燈,智能家居出來以后,一些供應商改為全屋智能 App 控制,但實際上, App 除了有遠程控制的優勢外,但其實要開關燈,通過物理方式控制是最簡單的。
在這種情況下,智能化的作用其實是相反的,它帶來的結果是降低而非提升效率,因此,這些所謂的智能化并不能為業主創造真正的價值,也不能為他們的生活提供真正的便利。
智慧社區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是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的基礎性工程,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體驗感和獲得感。
在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興未艾的大環境下,國家政策層面對智慧社區建設作出了重要部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
2021年國家信息中心發布《智慧社區建設運營指南(2021)》。《指南》在分析梳理社區和智慧社區概念、建設運營模式基礎上,提出了智慧社區進行定義。一般而言, 智慧社區是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社區的智慧化、綠色化、人文化為導向,融合社區場景下的人、地、物、情、事、組織等多種要素,圍繞社區居民的公共利益,促進社區居民交往互助,統籌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等多樣資源,提供面向政府、物業、居民和企業等多種主體的社區管理與服務類應用,提高社區管理與服務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的一種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