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全國首臺達芬奇機器人艾滋病患者腎移植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順利完成。32歲的艾滋病患者陳先生(化名)在經歷了11年腎病、2年透析的生活以后成功“換腎”,重獲新生。
32歲兒子腎病11年,55歲父親想捐腎救子
現年32歲的陳先生是安徽人,11年前在醫院被查出血肌酐高達200mol/L(正常值為53-106mol/L),隨后被確診為IgA腎病。
IgA腎病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目前病因不明,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患者會出現嚴重高血壓或者腎功能不全。
2016年,陳先生又被查出患有艾滋病,需要長期規律服藥。但屋漏偏逢連夜雨,2019年11月,陳先生血肌酐升至2000+mol/L,不得不開始每周三次的透析,工作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
2021年9月,陳先生通過媒體報道,了解到深圳市三院腎移植科可以進行艾滋病患者的腎移植手術,便前往咨詢。2021年10月底,陳先生入住腎移植科,而打算為他捐獻一個腎臟的,是他55歲的父親老陳。
配型成功后并辦理完相關手續后,老陳在詳細體檢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這是腎移植的禁忌癥。盡管老陳一再強調自己的癥狀是非常輕微的,堅持想要為兒子捐腎,但考慮到老陳的健康,腎移植科主任袁小鵬婉拒了他的要求。
11月,陳先生等到了配型非常合適的腎源。
艾滋病曾是腎移植“禁區” 達芬奇手術助力
陳先生這臺手術是全國首臺艾滋病患者的達芬奇機器人腎移植手術。在過去,艾滋病曾是腎移植手術的“禁區”,深圳市三院今年8月完成的艾滋病腎移植為廣東省首臺。
袁小鵬介紹:“過去醫學界普遍認為,腎移植術后的抗排斥藥物會使患者的HIV感染無法控制,因此也不會去做艾滋病患者的腎移植手術。但隨著HIV藥物治療的進步,慢慢地人們發現,即使應用抗排斥藥物,HIV感染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陳先生這臺手術還請來了一位“大咖”:達芬奇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能實現裸眼3D效果,還可以將畫面放大8倍,在使手術更加精細的同時也不會影響醫生的手術視野。
靈活的操作角度使達芬奇機器人可以深入各種傳統手術難以操作的地方,如骨盆下半部分、前列腺等;因為有多條機械臂,醫生可以遙控它完成雙手難以完成的操作。
袁小鵬介紹,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手術使用達芬奇機器人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風險;達芬奇機器人創傷小、恢復快,對患者而言更加安全。
陳先生的手術完成后,腎移植團隊將與感染科、藥劑科密切合作,進行術后抗排斥藥物的使用和藥物濃度的監測。目前,陳先生將繼續在腎移植科住院治療,預計2周左右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