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6日電(記者 陳靜)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越來越多走進醫學領域,智能醫學也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大趨勢。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英6日對記者透露,上海高度重視醫療健康領域的數字化發展,今年有30多個項目獲得工信部智能醫療器械的創新任務。
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醫聯工程與信息化部主任何萍透露,目前人工智能精準醫學檢驗,包括圖像互認工作,已經全面推廣到上海600家醫療機構,極大地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以及減輕了民眾就醫的負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對記者表示,近幾年,在國家整體大力的推動下,醫院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已經有了很多應用,且中山醫院具備了一些研究基礎,希望未來智慧醫院的建設,圍繞“產、學、研、用”四個方面,共同推進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上海長征醫院放射科主任劉士遠在接受采訪時認為,中國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發展的整體現狀和趨勢是健康的,越來越多的產品得到了臨床應用,并獲得了醫生和患者的積極評價和認可,相信在未來會取得更大的臨床支撐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對記者透露,建設智能醫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是復旦大學面向健康中國戰略布局、推進新醫科發展的重要組成,也是培養適應未來醫學事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部分。張英指出,復旦大學在醫學、藥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學術研究基礎和產業轉化能力,相信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將會承擔起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重任,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智能醫學科技硬實力的系統性未來布局。
在“2022上海智能醫學論壇暨第五屆復旦大學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希望未來能夠通過揭榜掛帥的機制,征集和遴選一批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單位,集中攻關,推動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發展,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的落地應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指出,發展智能醫療應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一批面向行業的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打造合作機制。同時,加強信息技術與醫療行業交叉學科的建設,加快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強化醫工協同。他十分看重通過標準引領,促進產業融合。這位專家指出,應面向醫療健康行業細分領域的需求,分類研究、急用先行,加快研制智能醫療技術、終端、平臺、安全等標準規范、評價體系和測試方法,有效整合產業上下游規范發展,協同推動,形成智能醫療融合創新的標準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