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制定了《關于推進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到203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基本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目標。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3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國內領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人工智能標準化各項工作全面實施,有力支撐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經濟、生活、治理領域數字化轉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化發展高地。
具體而言,就是要初步建立系統高效、科學合理的標準化工作機制,產業鏈各領域各環節關鍵急需標準基本健全,形成適應本市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和城市管理需求的標準體系;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20項以上,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50項以上,長三角區域統一標準3項以上,人工智能重點行業“上海標準”國際影響力和貢獻力大幅提升;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標準化標桿企業,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先進標準化成果,人工智能標準試驗驗證能力基本建立,創新示范效應顯著提升,有效支撐本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意見》還提出,到203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基本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標準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發展高地與科技創新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為實現上述目標,《指導意見》從統籌人工智能標準化建設和加快重點領域標準研制兩方面明確了主要任務。
《指導意見》指出,分類確定上海人工智能標準體系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等不同層級標準的制修訂重點,積極推動具有競爭優勢的社會組織、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研制,鼓勵領軍企業對標最高標準,制定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標準。
同時,依托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創新揭榜賽道建設,重點在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視覺圖像身份識別、智能傳感器等賽道推動標準、計量技術規范研制,開展測試評估。引導企業參與可信人工智能的研究與發展,加快構建完善可信AI測評體系,圍繞智能產品和服務的智能水平、可靠性、安全性等進行評估,提升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質量。面向主流技術及應用方向,加快構建人工智能算法標準和測評體系,建設算法基準測試平臺,促進各類算法模型的深度優化。
《指導意見》還指出,要積極推動大數據、安全計算、智能傳感器等基礎技術與產品標準研究工作;積極推動智能芯片、系統軟件、機器學習框架、開源開放平臺等基礎軟硬件平臺標準研制工作;積極開展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無人系統、智能終端以及智能服務等智能產品與服務領域標準研制。同時,要組織開展面向數字經濟、數字治理以及數字生活領域特定環節、重點場景的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此外,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安全/倫理標準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引導和規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積極的治理規則,促進人工智能向更加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