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南京已經開展共四輪核酸采樣檢測工作。市民在多次核酸采樣后也能感受到,排隊時間越來越短、操作流程越來越簡單,而且很快就能拿到檢測結果。那么,南京核酸檢測背后的“加速度”是怎樣煉成的?答案來了!這得益于東軟集團的“沈陽智造”。
掃描身份證后線上數據便開始起跑
8月2日,南京市啟動第四輪部分區域核酸采樣工作。事實上,很多南京市民在第三輪核酸檢測的時候便發現,只需要工作人員掃描身份證,就能完成信息登記,操作快捷很多,也節省了不少時間。其實,當工作人員掃描登記信息的時候,線上大數據鏈條也開始“起跑”。這個鏈條上匯集了 “登記采樣”“樣本運輸”“實驗室檢測”數據收集等核酸檢測的關鍵環節,數據全程閉環、安全高效。
排隊時間越來越短,操作流程越來越簡單,檢測速度越來越快歸功于南京市核酸檢測信息系統項目組的保駕護航。該項目組于7月23日成立,25日正式辦公,一共40余人,除了在后方收集統計數據的,還有人在采樣點一線,保障系統在現場的正常使用。
據了解,這套名為“全場景疫情病原體檢測信息系統”堪稱南京核酸檢測大數據的“心臟”,該系統由東軟集團研發完成,此前服務過大連、沈陽、石家莊、綏化、哈爾濱等地的核酸檢測任務,南征北戰, 經驗豐富。
在采樣現場,志愿者使用系統掃描試管條碼,緊接著掃描身份證,將試管和對應市民的信息捆綁在一起。接下來就是樣本運輸,運載箱上也要貼上條碼供轉運人員掃描。樣本轉運車駛入檢測實驗室后,檢測單位掃描箱碼接收,上機做檢測。檢測完畢后,數據推送回項目組。
“采樣、送檢、接收,到實驗室出具結果,保障每個人的樣本準確送達,及時反饋結果到市民手中。”東軟全場景疫情病原體檢測信息系統總負責人張春龍表示, 能夠為醫務人員和志愿者提供一款應用性強的軟件,是東軟人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的見證。
未來,東軟將繼續致力于用科技創造效能,用軟件賦能抗疫。
據了解,為助力南京疫情防控,東軟從沈陽和南京共派出75人,成立了南京市核酸檢測信息系統項目組。項目組一共分為4個小組:第一組是線上技術客服組,主要是為南京各個區縣衛計委采樣的人員提供技術服務,使用系統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可以通過電話或微信聯系客服組;第二組數據組負責每兩小時匯總一次數據,這個數據包括采樣、送檢、接收、檢測每個過程的實時數據情況,匯總后及時上報市指揮部;第三組是專門對接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工作組,每兩小時督促實驗室回傳數據;第四組協調組則分到了南京各區,主要對接各區衛計委工作人員,協助完成人員、物資調配和系統培訓。
從數據大海里面“撈”出陽性樣本
8月2日零時起,“核酸檢測結果查詢系統”已經通過“蘇康碼”平臺提供查詢服務。在檢測結果到達市民手中之前,還有對應的流程要走。
據了解,項目組收到數據會核對,無誤后交給區疾控部門,疾控部門再次進行核對,最后上傳至全國大疫情網復核。復核后,市民就可以在健康碼上查看到核酸檢測結果。采樣、檢測全流程走上系統,采樣速度和隱私保護都得到了優化,市民也能盡快看到自己的檢測結果。
流程雖然復雜,但是檢測結果必須確保無誤。項目組負責核酸檢測各個環節信息的采集,他們面對的是一片數據大海,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從這片大海中“撈”出陽性樣本。
核酸檢測時間緊迫,任務量大。在臨時組成的項目組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們對著電腦,不停操作鍵盤和鼠標,對傳來的數據進行采集、核對。一場與新冠病毒的較量,不僅在一線采樣點打響,擺滿電腦的項目組指揮中心同樣是“戰場”。
“封管、封箱完成后送到實驗室做檢測,實驗人員每打開一個箱子,就要掃描上面的二維碼,我們通過后臺可以實時監測有多少樣本已經被檢測。如果其中有陽性人員,實驗室會第一時間聯系我們,我們也會迅速根據前期錄入的數據把1—10人的信息報送相關部門,迅速鎖定陽性人員,全程不超過10分鐘。”張春龍說,從多個城市的經驗來看,現在這個系統,8—12秒鐘就可以完成一人的采樣工作。
據了解,目前,南京已有80多家核酸檢測實驗室與該系統對接。樣本送到實驗室,要求6個小時必須出結果,正常情況下是4個小時出結果,但從時間點上,不能等4—6個小時后才出結果,所以要求每兩小時上報一次結果,因為樣本是不斷送到實驗室的。凡是出結果的數據要立刻報送,陽性則是即時上報。
據了解,該系統在7月28日當天就上傳了700萬人次的核酸檢測結果,其最大承載力是從采樣、檢測到上傳,每個環節都能承受50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