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雙陽區農業信息中心教育培訓科科長王力群再次來到雙陽區億鋼農民專業合作社,檢查安裝在田間的“四情監測”站運轉情況。他逐一查看了智能孢子捕捉儀、遠程拍照式蟲情測報燈、微型氣象站等設備,用手機拍照記錄,并反饋到長春市農業信息中心的工作群中。
而在長春市農業信息中心的大數據機房,工作人員正在對該地塊傳回的信息進行調取:基溫、濕度都在正常數值,智能儀器也都運轉正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春耕開始之前,這樣的檢測與數據分析會持續進行。分析出來的數據會幫助農民決策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精準投入,既減少農資投入,保護土壤,也是農作物質量追溯的重要數據。王力群將由長春市農業信息中心回傳的大數據分析與合作社農民分享,耐心地講解每一項數值代表的意義,幫助分析種子選購特點、化肥用量、農藥類型及用量。
“這就好像土地長了‘大腦’,經過物聯網的運算,能告訴我們土地缺啥少啥,我們會根據作物生長階段的數值精準施肥,避免用肥過量;農藥也是一樣,要針對害蟲品種用藥,沒有害蟲就不用藥,既節省了生產成本,又保證了作物品質。這樣下來,備耕成本至少降低三分之一。”社員紛紛給大田物聯網點贊。
據長春市農業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文冬介紹,大田物聯網包括土地傳感器、360度高清攝像頭、微型氣象站、智能孢子捕捉儀、遠程拍照式蟲情測報燈等,遠程采集獲取農田作物的圖像圖片資料,作物生長過程相關的農田氣象環境、土壤和植物信息數據,數據實時傳輸至平臺,與農田氣象環境、土壤和植物生理生態數據一起為相關方向的科學研究提供數據。“這些數據是農業科研在植物生理生態、選種育種、節水灌溉、植物保護等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礎數據。”李文冬說。
據了解,我市目前在九臺區、雙陽區均已啟動建設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項目,新建23處玉米生產“四情監測”站、20處水稻生產“四情監測”站、20處畜牧業標準化監測站;在5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了100棟溫室作物監測點。配套開發監測監控軟件系統,光纖進入田間地頭,對每處作物苗情、蟲情、氣象災情、土壤墑情等作物生長過程重要參數進行實時監測監控,遠程診斷與管理,玉米、水稻監測數據達到12項,溫室作物監測品種26個。監測面積達到430多公頃,輻射面積2150多公頃,為打造區域農作物生長全過程數據檔案及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奠定了基礎,為黑土地保護設置了科技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