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看,物聯網項目在落地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走一些彎路,這類問題都會逐一解決,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機制創新。
10月12日開始,鄭州市正式啟動電動自行車防盜車牌安裝工作,市民可根據自己的時間,攜帶身份證或居住證、購車發票、蓋章收據、電動自行車整車出廠合格證明或相關憑證等材料到指定的地點免費安裝。這也讓領到0000001號車牌的王先生感到非常幸運。
政策雖好,然而,目前的防盜效果卻并不理想。
最近,有不少車主相繼反映,稱他們上過牌的電動自行車丟失后,按照定位系統提供的位置,卻怎么也找不到。安裝防盜車牌之前所保證的車輛被盜時的第一時間報警提醒、車輛軌跡查詢、追蹤定位等功能并沒有什么卵用。算了,還是先報警吧......
警方、企業有“隔閡”
東西被盜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報警,這幾位市民也是這么做的,不過從警方給出的消息來看,從上牌開始,定位器的軌跡數據就沒有與警方的系統打通過,也就是說管理公司在與警方數據共享方面還存著隔離,這與上牌之前所承諾的并不一致。
企業與相關政府部門之間數據的打通和共享確實是物聯網時代政企合作的一大難題,在靠數據吃飯的時代,誰都不想把碗里的飯菜夾給別人吃。這就需要一個合理的分享層級和商業模式來解決,通過尋找雙方的利益共同點,構建合理的利益機制,實現互利共贏,比如可以借鑒當下應用較多的PPP模式。
在強調政企之間的數據共享之時,我們也要從技術的可行性方面考量。丟車市民在根據手機APP提供的位置信息尋車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沒有找到丟失的電動自行車。難道是定位技術有問題?
精準定位,安裝簡單
根據相關定位技術公司的研發人員介紹,此次安裝的定位器可實現精準定位,準確度大約在5米之內。但是,實際效果卻非常的不理想。當然,這肯定不是因為技術達不到。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的定位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共享單車、外賣點餐甚至包括行車記錄儀,都可以實現精準定位。
以共享單車為例,在物聯網智庫發布的《共享單車技術含量,一篇文章全說透了!》一文中,對共享單車的云端應用、智能鎖以及使用原理做了詳細的介紹。目前,智能鎖基本都是由控制、通信、感知、執行、供電等幾大類模塊組成,鎖內集成的GPS、北斗、格洛納斯通信模塊可以實現精確的定位功能,并且,通過增加eMTC/NB-IoT/GSM多模連接也可以增加找車的精度。
對于為什么會出現定位器不起作用的情況,相關負責人表示也不清楚原因,并已經召集找車團隊、安裝人員、網絡人員、技術人員等就這些問題做相關分析。
而從現場安裝情況來看,定位器與電動自行車電瓶相連,安裝位置過于封閉,金屬物也會對定位的準確性造成影響。另外,安裝過程一般在10分鐘左右,筆者認為對于簡單的安裝方式,暴力拆解的成本應該很低。
除了數據未打通會增加事件處理的時間成本,安裝方式可能干擾了定位器的功能,暴力拆除使得與之前的偷盜方式無異,在已經成熟的偷盜“產業鏈”的基礎上,伴隨著物聯網防盜的誕生,偷盜產業鏈也會逐漸滲透到防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bug都可能成為黑客的“任意門”,甚至他們可以改變位置信息,模擬出一條路徑來替換真實行駛軌跡。
之所以要花大力氣來整頓電動自行車市場,原因有二,對政府而言,電動自行車市場需要規范管理,對參與的企業而言,電動自行車防盜能帶來較好的收益。而從整個行業基礎來看,國內電動自行車數量龐大,防盜市場問題突出。
電動自行車防盜是一片藍海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保有國,全社會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2億輛,2017年全年電動車總計產量3113.1萬輛。而電動自行車在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安全事故頻發、不遵守交通法規、丟失事件頻發等。據統計,今年1月至9月,鄭州全市110接報盜竊電動自行車警情占全市盜竊類警情的70%。
正是看到了電動自行車防盜領域的藍海市場,鄭州市公安局發布了300萬電動自行車NB-IoT防盜終端采購項目,希望借以NB-IoT為代表的LPWAN技術,完成對車輛進行實時的信息采集,基于車輛的當前狀態、位置、使用記錄等,實現“車、物、人”的無縫對接,從而解決電動車身份管理、車輛防盜問題。
數據共享與技術驗證同樣重要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物聯網項目落地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項目推進的初衷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實現用戶所期望的價值。而一個企業不可能同時擅長整個產業鏈的所有環節,這就需要相互的合作與共享。
我們都知道,物聯網時代最大的改變是基于對數據加工的依賴度,但數據往往都是分散的,這是由聯網設備數量龐大,行業多樣所導致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品的迭代,我們會收集越來越多的數據,在這個數據就是金錢的時代,每個企業都期望收集到的數據能為自身帶來價值,當然,數據可以為自己服務,也能為別人提供幫助(帶來利益)。
正如文章開始所述,電動自行車的行駛數據并沒有與警方對接,這也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數據的共享與開放是推動物聯網項目落地與優化的關鍵點和催化劑。說白了,數據共享與開放就是利益的重分配,沒人愿意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表示,數據共享和開放現在面臨三大挑戰:第一,不愿意共享開放,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把數據開放當成自己的權利。第二,法律法規制度不夠具體,不清楚哪些數據可以跨部門共享和向公眾開放。第三,缺乏公共平臺,共享渠道不暢。總的來說,還是缺乏一種科學合理的數據共享的機制,之所以很難制定出這種機制,這是由于需要思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量化分享的程度。
當然,除了數據共享之外,在產品推廣、項目落地之前,合理的評估產品的性能以及項目的可行性是必不可少的,充分思考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不僅可以靈活、有序的處理發生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對環境腳本分析提升產品的質量。
由于筆者對電動自行車防盜終端的設計并不清楚,因此不適合評論設計的優缺點,但是從安裝細節方面看,拆卸較為容易。其次,防盜終端所聲稱的車輛異動報警、信息推動通知等功能也存在一定問題。
對于一個新的產品或者項目來說,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一些問題,而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些應該是事先預知并已經解決的,有些則需要在應用中逐漸完善。
總的來看,物聯網項目在落地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走一些彎路,這類問題都會逐一解決,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