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自動販賣車、清潔機器人、選股系統、“千里眼”系統……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場景化產品,在南沙可以一次看齊。8月20日,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人工智能成果展示會在南沙城開幕。研究院數十家入駐企業展示了近百款AI創新產品及解決方案,呈現“AI+全世界”。
商用掃地機器人。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
智能機器人省心省力解放雙手
智能機器人玩偶,可實現與孩子進行語音互動;商用智能清潔機器人,可輕松實現安全清潔自動化;中醫養老機器人可實自助體檢、情緒識別……現場所展示的人工智能能成果涉及到服務、金融、養老醫療等多個領域。
針對需要大量使用文案的企事業單位,云天弈(廣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智能寫稿機器人平臺——“弈寫”。通過該平臺,輸入想寫作的內容關鍵詞,一秒鐘就可輸出優質文案。記者了解到,云天弈現場還發布了新產品——智能研報系統。該系統可以一鍵生成報告,為投行、證券等金融企業等用戶分析決策提供智能化建議。
現場,還有多家企業展示安防攝像領域的科技成果。其中,智云智道自主研發的天樞系列高精度球型轉臺產品和紅外自動觸發視頻周界報警智慧眼,可實現5-15公里半徑范圍內可見光及紅外監控,讓傳說中的“千里眼”變成現實。
中醫辨識機器人。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
展會15噸二氧化碳實現碳中和
儀式現場,一張“碳中和”證書也引起不少注意。經研究院入駐企業綠融(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用其研發的中國首個綠色金融人工智能引擎對本次展會的照明、交通等產生的碳排放進行測算,本次展會活動將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約為15噸二氧化碳當量。
據悉,綠融(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購買梅州市豐順縣龍崗鎮坪豐村林業扶貧碳普惠項目產生的廣東省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30噸,捐贈給本次展會主辦方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抵消展會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中和。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市場總監張辰向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和綠融(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頒發碳中和證書。
成果展示會碳綜合證書頒發。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
力爭2020年底年產值達10億元
記者了解到,作為南沙區四大人工智能產業平臺之一,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已搭建起覆蓋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的人工智能全產業生態鏈平臺,已形成多門類AI產業研發集群雛形。
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溯寧介紹,2017年12月運營至今,研究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努力將南沙打造為國際一流的人工智能生態圈。經過兩年多努力,在人才引進、企業孵化、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不錯成績。截至目前,23家人工智能先進團隊入駐研究院辦公。產業布局涉及芯片設計、AI算力、智慧城市、醫療領域、機器人制造領域、語言處理領域等。入駐企業領軍人物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英國皇家學院、工程院院士1名,IEEE Fellow 2名,以及多位曾在美國惠普實驗室、微軟亞洲研究院、華為語音智能、亞馬遜等機構工作過的資深專家。
青少年視力系統動態檢測系統。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
目前,該研究院為拓展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培訓和人才孵化業務、為入駐企業提供人才保障,研究院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培訓中心2019年掛牌。此外,研究院已與3所高等院校簽訂了人才培養課程合作意向,2年內能為南沙人工智能企業輸送一批專業人才。
田溯寧表示,未來研究院將繼續提高企業孵化產出率。通過搭建AI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領域、企業應用領域的實驗性應用場景與數據,促進入駐企業的產品快速成熟,并幫助其進行市場推廣,力爭2020年底年度產值達10億元,新增至少40項軟著和專利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