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人臉識別、智能語音助理、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一個個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并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對標準化業態提出了迫切需求。近期,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專家表示,標準化工作是人工智能解決行業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對于產業應用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領域標準體系建設提速
日前,國家標準委會同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吨改稀诽岢觯?021年明確人工智能標準化頂層設計,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
我國擁有最廣泛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產業發展十分迅速。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規模超過51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超過2600家。
有專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產業標準滯后于技術發展,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5G、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融合,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和深化,行業發展面臨產業技術研發標準不一、低端同質化惡性競爭以及法律、倫理等深層次的問題。此次《指南》的出臺,其對技術的應用程序接口標準、設備標準、場景標準等應用層面進行規范,確保了各領域技術及其應用的準確性、一致性、高效性和可用性,對于產業應用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規范化是規?;逃玫那疤?/span>
作為政策和資本全力支持的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語音和圖像識別、翻譯等諸多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不僅如此,其在今年疫情和抗洪期間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顯示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然而,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人工智能的標準特別是評估評測規范顯得滯后,國際國內基本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和評估評測規范,業界對正處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工智能內涵、應用模式、智能化水平尚未達成共識。以人工智能在家電產品上的應用為例,這一行業由巨頭牽頭制定標準,其他企業踴躍參與,但由于利益劃分問題,目前智能家居普遍存在協議不兼容現象。
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印發,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擁有了縱覽全局的統籌者。
根據《指南》,到2021年,我國將明確人工智能標準化頂層設計,完成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安全/倫理等20項以上重點標準的預研工作。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重點研制數據、算法、系統、服務等重點急需標準,并率先在制造、交通、金融、安防、家居、養老、環保、教育、醫療健康、司法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推進。
超強人工智能時代還有多遠?
毫無疑問,這些年,在政策、學術界、產業界、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產業已取得巨大發展,尤其在應用方面,如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中國的人工智能更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過,在大多數行業,真正體現人工智能產業價值的商業模式并未成熟。我們依然處在非常初級的弱人工智能階段,離強人工智能還有非常遠的距離。
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標準化。包括算力和數據孤島等當前人工智能急需解決的問題,都需要通過標準化手段規范模型表示形式,統一開發與服務接口,促進人工智能算力提升和數據流動。業內分析人士表示,《指南》的出爐,再結合當前新基建的大背景,人工智能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就個人應用來看,5G+AI能帶來更好的沉浸式娛樂體驗。如,我們跑步時想與奧運冠軍、馬拉松冠軍一塊跑,這時就可以戴上XR眼鏡,在使用5G超高快速傳輸和AI的技術之后,就能“間接實現”跟著冠軍一塊跑,體驗一下冠軍在三分多配速甚至不到三分配速的時候是什么樣子。
同時,XR眼鏡也可以用在工廠的生產改造方面,比如工人戴上XR眼鏡,就能夠看到機器有哪些潛在的問題需要維修,或者有哪些設備需要保養了,很多工廠的管理就會實現很大的效率提升。
隨著人工智能+5G的時代快速臨近,二者的結合將帶來整個互聯網行業,乃至實體經濟的重新洗牌。金融、教育、交通、健康、零售以及所有的一切,都將智能化。我們正進入一個智能化的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