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瀾,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
記者: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應用在國際上處于什么地位?
薛瀾: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還處在一個早期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未來還有很多機會。目前,中國處于國際第一方陣。從論文發表到技術應用、公司成立和投資,中國和美國總體上不相上下。但是也要看到,中國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基礎技術方面與美國相比,還是處于劣勢,這是一塊短板,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
記者: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去年6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動指南。這份治理原則發布后,產生了什么成效?
薛瀾:治理原則發布后,引起了整個社會對人工智能治理的高度關注,圍繞這個原則展開了討論和思考。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國很多人工智能企業根據這個指導原則,發布了在公司內部實施的倫理準則。這能夠推動企業尤其從業者對人工智能治理問題的關注,同時改善這方面的行為。這也是令人非常高興的。
這個治理原則還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很多國際組織通過它,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感覺雙方有很多共識,更愿意和我們進行進一步交流合作。
記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治理之間的關系?
薛瀾: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要協調。一方面,技術發展的確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收益,但是如果我們在治理方面不加以關注,就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在推動它發展過程當中高度關注可能產生的風險,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防控這些風險。
另一方面,我們在治理過程當中也要特別小心,不要因為一些治理方式不當,把新的應用掐死在萌芽之中。這兩者之間必須是協調的。在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里面,特別提到了“敏捷治理”,希望我們的治理理念、治理手段隨著技術進步不斷地改善和變革。
“敏捷治理”原則指出:要尊重人工智能發展規律,在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有序發展的同時,及時發現和解決可能引發的風險。不斷提升智能化技術手段,優化管理機制,完善治理體系,推動治理原則貫穿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全生命周期。對未來更高級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持續開展研究和預判,確保人工智能始終朝著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