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圓滿落幕,全球智慧、中國聲音、上海方案通過云端峰會廣泛傳播,發出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強音。
盛會閉幕,聚光燈散去,但一切并沒有就此完結。在上海張江科學城,這個時代最聰明的企業正紛至沓來,拿出他們最得意的產品,把整座科學城當作測試場,描摹一幅最美的畫卷。
人工智能產業在上海的成功絕不僅僅因為一場峰會。企業云集景從,是由于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讓人們看到機遇觸手可及,人工智能產業的盛宴,在上海才剛剛“開席”。
給“早餐工程”插上AI翅膀
工作日的中午時分,位于張江的哈雷路亮景路路口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候。白領創客們一波接一波地從寫字樓里涌出來“覓食”,馱著藍色外賣箱的餓了么騎手忙碌地奔走在送餐路上。
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一輛無人車停放在路邊,車身是亮眼的黃色,車門旁邊的年輕白領排了一圈長隊。這是一輛智能無人餐車,每到中午,它會自動駕駛到3公里以外的一家“谷田稻香”取餐,再把新出爐的飯盒送到這個路口,自動售賣給白領。
曾先生是金仕達軟件科技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往常中午他都在軟件園食堂吃飯,偶爾吃膩了也會到哈雷路上的長泰廣場改善伙食。而這兩天,他喜歡上了這個全新的午餐點。
黑椒牛柳套餐24.9元一份,肉末茄子套餐19.9元一份,掃碼后選擇餐品,完成線上支付,開門取餐。車廂內恒溫42攝氏度,打開飯盒的時候還冒著熱氣。“我昨天吃的黑椒牛柳,今天想嘗嘗另一款。”曾先生說。
最近連著幾天下雨,12時剛過一刻鐘,150份飯盒就全部賣光了。但即便如此,還有不少“撲了空”的白領停下腳步圍著這輛無人車觀看。充滿科技感的外表加上人工智能的光環,讓無人餐車成為“這條街上最靚的仔”。
除了送午餐,無人車每天早上還會準時出現在張江的金科路和中科路的地鐵站,讓白領們出地鐵就能買到新鮮的包子、豆漿和油條。無人餐車的優勢在于可以同時集合周邊多個品類和商家的餐品供白領挑選,同時還具備智能識別系統。顧客掃碼以后,系統獲得授權商品的免密支付權,并打開相應的車門,客人拿走多少份餐品,聰明的餐車會能根據重量變化自動識別并扣取相應費用,即便無人看管也不會出現“多拿”的現象。
分布在張江各處的科創園區是無人餐車投放的第三種場景。在固定園區內,系統為無人車設置特定的站點巡航地圖,讓小車圍繞固定線路巡航,到達各寫字樓門口自動停站。白領在小程序上下單,到最近站點等待,餐品就會自動送過來。無人車還具有“揚招即停”功能,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手勢,沿途看到有人招手也會自動停下,供白領掃碼購物。
“這是我們公司第一個投放市場的應用產品。”負責智能無人餐車研發的任蓓妮表示,上海消費者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這是人工智能企業最希望看到的場景。“我們計劃在張江的獨棟辦公樓里設立中控室和展示廳,讓其成為公司在華東區域的總部。”今后三個月,無人餐飲車還將滲透到更多的點位和場景中去,未來還要和更多餐飲品牌零售商合作,為他們拓展銷售空間。
從一個島延伸到一個街區
無人餐車來自一家名叫“新石器”的人工智能企業,今年4月28日落戶在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一間共享辦公室。短短2個多月,公司業務不斷擴張,新石器又在旁邊新建的張江人工智能未來街區租下了一座獨棟辦公樓,成為第一家落戶街區的企業。
從“島民”變成“區民”,“新石器”的搬遷折射了近年來,張江人工智能產業爆發式增長以及越來越強大的溢出效應。“我們正計劃以人工智能島為核心,以張江中區為主戰場,提出由‘島’變‘區’的概念,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從島上看‘未來’,拓展到從張江中區創造‘未來’。”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說。
走在新建設的AI未來街區,17棟充滿科技感的獨棟辦公樓錯落分布,大塊面的玻璃外墻,每棟樓都有前后庭院和屋頂花園,為創業者日常進行頭腦風暴提供了場所。
“這里每一棟都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根據企業各自風格設計,但也有相同的地方。”AI未來街區的招商負責人張國祥告訴記者,每棟辦公樓的一層是專門預留給人工智能商業項目的,層高1.5米,設計了雙入戶動線和落地玻璃,為商業業態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間。
引進街區的商業項目都要符合一個標準——具有人工智能的線下體驗場景。在這里,“全家”不是普通的“全家”, 而是“全家4.0版本”。商品通過App掃碼購買,進店后對顧客進行人臉識別,大數據收集顧客購買過的商品和品牌,分析用戶消費需求,主動推送商品。
在書店里,機器人行走在一排排書架前,每天自動對書籍進行盤點和整理。酒店里,客人會在等電梯時被同行的機器服務生“搭訕”。“您好,我叫巧克力,我給你看一個神奇的東西……”今年9月即將進入未來街區的holiday inn酒店,是該集團旗下首次植入人工智能應用的智慧酒店。從酒店預定、房間管理到送餐等客房服務,全部由機器人完成。
無人餐車、無人咖啡廳、智慧銀行、智慧圖書館、智慧酒店……街區在引進人工智能企業的同時,也將全方位實踐人工智能理念,成為上海最大的人工智能產品實踐應用場景。
張江用什么吸引人工智能企業
僅僅在一年多前,張江人工智能島還是上海產業版圖中的“小阿弟”,如今這里集聚了IBM、微軟、百度、霍尼韋爾、惠普、盛趣游戲等大批跨國企業、國內龍頭企業及大中小企業超過100家。由于空間飽和,新來的企業不得不在人工智能島周邊尋求物業,一場由產業內生動力推動的空間倍增行動正在張江上演。
張江人工智能島火爆的背后,是上海發展新興產業的內在邏輯和獨特手法在發揮作用。
對于企業而言,豐富的應用場景促使科技加速落地。疫情期間,上海鈦米機器人公司生產的消毒機器人受到市場青睞。公司董事長潘晶說,在張江,企業獲得了更多接觸市場的寶貴機會。“張江集團組織醫院的決策者和我們企業的技術提供方進行對接,能夠按照他們的需求去一起研發和定義產品,這樣就可以加快產品對于市場的落地和切入。”
在寸土寸金的園區為企業量身打造展示空間,在張江各大地鐵站讓企業試運行智慧餐車,在中心道路開放無人車測試……這正是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最大優勢和吸引力。上海以包容的態度,“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段、黃金的資源來給企業做場景應用,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感受到人工智能并不遙遠,它們就在身邊。而這種零距離感也讓人們更容易接受新興產品,企業看到更大的市場空間,也就更愿意把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首選地”放在上海。
賦能是另一個關鍵詞。張江人工智能島空間倍增的同時,更多的是功能倍增。今年5月,張江打出“AI賦能中心”這一全新概念。目前張江人工智能島已擁有6個開放式的創新平臺,能培養一批“獨角獸”企業,未來這里將形成20個左右的開放創新平臺,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代表性,大中小企業能融通發展的“熱帶雨林”。
在張江人工智能島上,奇妙的化學反應每天都在這里發生。頭部企業與平臺不斷賦能小企業,加速小企業的發展,小企業的壯大又吸引更多的產業資源來島上“淘金”,集聚更多的企業來島上發展。
除了人們“看得見”的人工智能應用外,張江人工智能產業正從消費互聯網向工業+互聯網方面發展。ABB無人工廠正全力打造數字化制造生態系統,采用數字孿生技術,使管理人員、工程師、操作人員和維護團隊都能獲得數據洞察力和機器學習帶來的優勢;中國商飛制造中心正打造“5G智慧工廠”,通過5G高速率、低時延的網絡支撐能力,探索5G技術與民用飛機制造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講求流量,而在工業互聯網講求個性。”產業專家認為,上海眼光長遠,很久以前就開始布局工業互聯網,用機器手段解決生產問題,減少工人聚集,這恰恰符合疫情以后的需求。而這,也將成為未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又一個發力點,必將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工智能企業來上海一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