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是穩增長、吸納就業的生力軍。當前,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融資難表現在貸款門檻高、信貸手續繁、辦理增信難、資金時間匹配差、貸款穩定性弱;融資貴表現在四個方面:銀行貸款利率高、第三方服務費用高、銀行續貸成本高、民間融資成本高。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指出“推動信用信息深度開發利用,增加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精準性。”搭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就是推動信用信息深度開發運用,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提高中小微和民營企業金融精準服務供給的具體實踐,對服務實體經濟、補齊民營經濟融資短板、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什么是智慧金融服務平臺?一般而言,它是通過整合轄區政務大數據、金融機構金融信貸產品、融資扶持政策、企業征信服務、大數據技術等各類資源基礎上,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勢頭良好、有合理融資需求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線上線下互動、24小時全渠道覆蓋服務。通過架設政銀企信息服務橋梁,消除銀企信息不對稱,大幅提升銀企融資服務對接質量與效率,實現“一張網”覆蓋中小微企業、“一鍵式”實現融資供需對接、“一站式”銀企綜合金融信貸服務、“一次性”查詢企業征信信息、“全方位”享受融資扶持政策,打通金融活水流向中小微企業的“最后一公里”,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讓機構得實惠、讓融資更便利”,逐步化解各類企業和個人的融資難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風險,著力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實際問題。
智慧金融服務平臺應該做成什么樣?一是加強政銀企溝通交流,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政府產業政策、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企業金融需求、中介服務方式等四方信息快速傳遞、即時交流互動的平臺,為企業提供融資、咨詢、政策等一站式服務,成為溝通交流的平臺。二是科學分析信息,準確運用數據,有效診斷問題,發揮政府的綜合協調作用,急社會之所急,圓機構之所求,解企業之所困,推動金融產業創新與發展,成為合作共贏的平臺。三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合公檢法、市場監管、稅務、社保等部門信息資源,形成互聯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立科學規范的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筑牢政銀企合作的基礎,成為信用提升的平臺。四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加強對企業流動資金的信息監測、風險提示,對風險隱患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有效防控企業風險,成為風險預警的平臺。五是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和各類人才庫,開展人才培養和人才流動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人力資源的瓶頸,成為人才孵化的平臺。六是引導中小微企業規范經營、培養風險意識、建立科學合理融資體系、提升企業融資技巧和能力,成為培養優秀企業的平臺。
搭建智慧金融服務平臺需要做哪些工作?一是堅持保障集成。加強政府領導是關鍵,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機制,明確部門責任分工,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搭建政府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金融機構與企業建立完整的信用信息通道和綜合信息服務。二是堅持信息集成。加強統籌規劃,實現信息化基礎設施、平臺和應用的共建共享,降低建設運維成本,提高政府數據和信息使用效益。有效整合橫向和縱向軟硬件資源,消除數據、信息孤島,形成邏輯一體、開放共享的良好格局,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三是堅持技術集成。推進平臺軟硬件建設,組建專業化運維隊伍,依靠技術團隊對平臺進行開發維護管理,打造本地特色服務板塊,妥善處理數據、信息創新應用與安全保障的關系,確保政府和相關各方信息安全可控。四是堅持產品集成。引入銀行、保險、擔保、基金、證券等多種金融業態,并設置單獨的人力資源、信貸計劃、信貸評審制度及盡職免責機制,滿足企業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專業性和精準性。五是政策集成。引導政府及各職能部門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政策資源在平臺集中展示,變碎片化的政策支持為集約化的合成使用,提高宣傳效率,減少中小微企業的政策盲點、堵點和痛點,提升企業對政策的獲得感。六是服務集成。及時出臺支持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運營的配套政策與實施辦法,為平臺建設提供強力保障。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通過平臺開展多樣化金融服務,有效增強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可獲得性,暢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渠道,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