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國家開放大學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集體學習會,特邀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魯昕作題為《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創新重大機遇》專題講座。國家開放大學校黨委委員、領導班子成員、黨支部(總支)書記、中層干部、校辦企業負責人參加學習,黨委書記、校長荊德剛主持會議。

講座從三個方面展開:人工智能的歷史軌跡和國家戰略,人工智能的中國實踐和發展趨勢,以及教育對接和改革創新。人工智能是引領產業革命重要變革的重要戰略性技術,是贏得全球技術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性抓手,是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性資源。魯昕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人工智能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講述了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尤其是進入2020年,隨著5G商用落地,疫情推動了新一輪產業數字化變革,加速了人工智能垂直行業應用。基于新技術和新需求的新型經濟形式——非接觸經濟,在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和對沖經濟影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智能技術群的“核聚變”,推動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能,帶動“智能+”時代的到來。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魯昕認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會實現各項目標。展望未來,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任務是我們新的起點,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戰略性技術、關鍵性技術,教育必須適應、服務、支撐新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教育變革,帶來十個方面的變化:使教育生態從平面到立體,使思維模式從一維到多維,使知識體系從單一到跨界,使教師能力從一元到多元,使教育技術從單一到復合,使教材呈現從紙質到數字,使教學場景從傳授到互動,使學習方式從靜態到動態,使管理模式從傳統到智慧,使教學評價從粗放到精準。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從創立至今,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解決了兩代人的歷史欠賬,開發了改革開放所需人力資源,積累了初級階段人力資本,提供了新型高等教育學習路徑,培養了繼續教育教師隊伍,構建了服務終身學習教育基礎,重塑了人生全程教育新理念,奠定了信息社會教育技術基礎。在數字經濟時代,國家開放大學更應站在時代高峰上,進行結構性創新,提升辦學品質和社會影響力,根據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發布的39個新職業和“新基建”七大領域的人才需求,聚焦相關課程改造升級,布局數字化人才培養。

荊德剛對魯昕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他強調,魯會長對學校的信任與肯定使大家備受鼓舞,同時面向未來,對智能時代驅動教育變革倍感壓力。魯會長的講座體現了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情懷和對國家開放大學的厚愛,其自身的學習精神和敬業精神是每位同志學習的榜樣。下一步,要把講座內容落實到國家開放大學改革發展轉型的實際路徑中,具體落實八項工作任務:一是開設人工智能基礎課;二是為工科生開設會計課;三是建立大數據中心;四是研究落實專科、本科、碩士一體化人才培養;五是統一國家開放大學體系標識;六是聚焦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七大領域和人社部公布的39個新職業;七是信息化、數字化升級改造;八是教育結構創新。國家開放大學要通過結構性創新,不斷提升辦學品質,對接國家戰略,提高學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影響力。
來源:國開之聲, 作者:董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