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時代,疫情之后的餐飲漲價能否用機器人突圍
到上個月,我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陸續復工,餐飲行業也日漸重回正軌。目前,不少餐飲企業都已經恢復了堂食,各地政府也在通過發放優惠券的形式,用真金白銀鼓勵消費、助力餐飲企業自救突圍。本以為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但餐飲企業的一些做法卻引發爭議。
日前,不少媒體紛紛報道,海底撈、西貝等餐飲企業皆出現了大幅漲價。商家們表示,由于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上漲,企業無奈采取漲價措施自救。但面對這一將壓力轉嫁給食客的行為,消費者們顯然不太滿意。大家都表示“餐飲企業可以漲價,但以后可能不會去吃了”!
本來,人們猜測的都是疫情后餐飲行業會先迎來報復性消費,可誰曾想是報復性漲價捷足先登。堂食剛剛放開,餐飲企業就漲價,更何況還是在政府拿出了上億補貼的情況下,這確實不能責怪消費者們不買賬。那么漲價不行,餐飲企業是否還有其他的“自救”之法呢?
我們知道,當前餐飲企業之所以處境艱難,一方面是因為其面臨原材料成本上漲、房租、員工工資等壓力;另一方面,則是企業存在招工難、用工難等不少問題。基于此,要自救突圍除了從消費者們異常敏感的價格方面考慮之外,不妨也可以試試利用機器人來“換人”。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的不斷發展,依托各種智能科技所打造的餐飲機器人已經越來越多。它們包括炒菜、送菜、收銀、服務等多種類別,在換人價值上卓有成效。通過“機器換人”,餐飲企業完全可以擺脫對人力的依賴,進而實現智能化、無人化轉型。
2006年的時候,我國香港地區就曾出現首家機器人餐廳。后續,廣州、廈門、合肥等多個城市的數十家餐廳也都使用過機器人。近兩年,以盒馬、京東等為代表的零售商巨頭,也開始相繼布局機器人餐廳,機器人在餐飲領域的商用發展可以說已經越來越成熟。
而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內專注于餐飲機器人的企業已有十余家,其中不乏新松、穿山甲、繁興科技等老牌企業,也有普渡科技、優地科技、普華靈動、擎朗智能等諸多新興代表。在今年疫情期間,不少企業都曾將其產品投放到醫院、酒店等場景之中,展現出了顯著價值。
基于此,在當前餐飲行業急需通過緩解成本和用工壓力實現自救的情況下,利用機器人換人不失為一個好手段。當然,相比于漲價手段來說,機器人帶來的利好效果可能不會那么直接和很快體現。但其長期價值還是要明顯優于漲價措施的,且不會引發消費者抵觸情緒。
再加上眼下國內餐飲機器人正面臨著政策、資本和市場三方面的發展機遇,盡早布局和搶占先機無疑能獲取到更多的利益。尤其是對于海底撈這種大型餐飲企業來說,越早邁入智能化、無人化發展,越能夠在行業取得更多優勢,鞏固自身發展,保證長期的龍頭地位。
當然啦,餐飲機器人的現有發展也并非已完全成熟。就像美團負責人曾說過的:“機器人餐廳上還處于‘偽命題’階段”,機器人背后還離不開人工干預,真的無人化、自動化并未真正實現。這提醒我們餐飲機器人的應用和發展還需要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只有從技術和功能上做到了更加的完善和智能化,只有機器人在各餐飲環節都能實現自立自主,以及只有機器人與人的交互變得更加自由、順暢,企業的難題才能有效解決,行業的智慧化升級才能真正實現。
為實現這一目標,如今不少餐飲機器人企業都已經在尋求與餐飲企業的合作發展,例如擎朗和海底撈。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融合發展,不僅機器人企業迎來商用之路,讓產品技術和功能更滿足需求,同時餐飲企業也能暫解人力、成本等“燃眉之急”。
在未來,希望這樣的合作能夠更加頻繁,餐飲企業能夠更多嘗試利于機器人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