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企業復工復產總體有序平穩。從高新技術企業來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復工率達96%,其中,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領域的企業復工率已近100%。從科技小巨人來看,全市2155家科技小巨人企業(含培育)基本全面復工。從創新創業載體來看,全市各類孵化載體超過90%復工運營。疫情之下,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尋找新藍海,或借勢發展,或化危為機,迎來新的增長點。
從2月底全面復工至今,上海鈦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恢復到春節前的產能,訂單量同比增加10倍。2個多月來,在全國200余家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鈦米生產的數百臺消毒、隔離病房服務和醫療物資管理機器人一直“堅守”在抗疫一線。當下,這家成立僅5年的企業正謀劃擴大機器人生產基地。
“第一次見面,兩小時暢談,十分鐘看產品,馬上簽合同,全款提貨。”最近,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建政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過去,我們的消毒機器人半年銷量只有幾十臺,現在一個月訂單就有上百臺。”
瞄準“醫療機器人”方向
2015年鈦米創立之初,就瞄準“醫療機器人”方向。公司創始人潘晶說,他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本科專業是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碩士方向是機器人產品。2006年,他就職于一家為高端科研提供機器人控制器和控制方法的企業,由于看好機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前景,他萌生創業想法。“醫療場景對機器人的穩定性、可靠性要求很高,既然決定創業,我和團隊想做些有挑戰性的事。”
“身高”1米多、可自主導航避障的智能消毒機器人,集成紫外線消毒、等離子空氣過濾、超干霧化過氧化氫等多種消毒方式,自主消毒的效率是人工消毒模式的6倍,5分鐘可消毒30平方米。它可以識別醫院內部整體環境,給出消毒路徑解決方案。“在實驗階段,即使對于最難殺滅的芽孢和其他多重耐藥菌,消毒機器人也能做到99.9999%殺滅效果。”潘晶介紹,除了消毒機器人,鈦米還推出發熱初篩、病房服務和醫療物資管理機器人。
2009年至2010年,張建政在英國學習期間,除了日常用品,基本沒看到中國生產的工業品或家用電器,他決定投身科研創新。畢業后,張建政赴日本頂級工業機器人公司工作,他發現在產品供給和技術服務方面,他們對待中國和歐美公司區別很大,這一經歷加深了他自主創業的念頭。
2017年11月,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創始團隊均是上海交通大學或浙江大學的工學博士或碩士,具有多年世界500強公司智能機器人研發經驗。疫情期間,颯智智能最新研發的三款醫療服務機器人“火”了。消毒機器人徹底消毒不留死角,自動測溫機器人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捕捉人臉溫度。護士們最喜歡用的自動送藥機器人,則會根據程序設計自動“走”入病房,病人只要將自己的二維碼讓機器人“掃”一下,藥箱便自動“對癥”開門。
實行“員工共用”新模式
疫情之前,鈦米的醫療機器人產品已在130多家三甲醫院落地使用,銷售額每年以50%的速度穩步遞增。疫情突來加速需求,鈦米抓住了機遇。早在1月20日,鈦米就將第一批智能消毒機器人運至武漢多家醫院。當時臨近除夕,很多物流公司員工都回家過年了,鈦米想方設法包了一輛貨車直驅武漢。凌晨到達后,為讓消毒機器人盡快“上崗”,工程師們馬不停蹄地安裝、調試。
為了給武漢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援,鈦米第一時間組建應急行動小組。由于疫情期間很多機器人零部件廠家停產,給鈦米的供貨帶來不小的難題,只能實現部分產能。他們堅持生產,直到把庫存的最后一個零部件用盡,將原來借給張江園區作為展示的10臺機器人也“召”了回來。“零部件供貨問題后經市經信委等部門多方協調,逐步恢復供應鏈,對此我們十分感謝。”潘晶說。
抗“疫”期間,電子測溫槍時常測不準,或是長時間排隊測溫,可能給病毒以近距離傳播的機會,這會影響疑似患者的快速篩查、精確診斷。張建政說,年初二開始,科研團隊開始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造升級。經過短短20天,公司推出的智能巡視測溫機器人在中山醫院和閔行疾控中心“上崗”。它能無軌導航,24小時巡視在各個病房與人群中,支持多人同時測溫,掃到即測,一旦發現體溫異常者立刻鎖定報警,并伴有聲光提示,自動跟隨溫度異常者,直至確認異常并解除鎖定。
隨著業務量擴大,颯智智能遇到資金、人員緊缺等問題。“疫情之下,去年的訂單無限期延后,甚至取消,如果繼續只走工業道路將十分被動,甚至‘停擺’。”張建政表示,房租、人工等剛性成本給中小企業帶來不小壓力。此時,“零號灣”科創園區聯合合作伙伴推出“科創園區融資貸款”,幫助企業拿到200萬元的低息貸款。公司還獲得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責任擔保貸款100萬元。目前,這一貸款額度還在提升中。
為解決研發和生產人員緊缺問題,颯智智能和園區企業合作,實行“員工共用”的創新模式;另一方面,公司通過零號灣、江川街道、閔行區人才平臺加大招聘力度。在零號灣園區幫助下,颯智智能開始對接帶有市場資源的股權產業基金,以促進銷售。
商用場景是未來大方向
2月底全面復工以來,鈦米生產基地加班追趕受疫情影響的生產進度,消毒機器人每月產能已達450臺。“我們正考慮增加產能,擴大機器人生產基地。”
潘晶認為,富有前瞻性的企業可以定義和挖掘未來市場需求,比如大屏幕手機在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現在已占據很大市場份額。“盡管醫療機器人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目前仍需要政府對新技術的認可和助推,才能實現醫療機器人更廣泛應用和國產化。”
無獨有偶,對未來發展,張建政的想法也正在轉變:“原來,我們更注重工業應用場景,但醫院、圖書館、社區等商用場景將是未來大方向。”
來源: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