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其強大的數據挖掘、分析等功能也給個人數據隱私保護帶來了潛在威脅。如何在保證數據安全隱私的同時,讓更多數據融合產生價值,成為當代社會所有利用大數據和 AI 的公司面臨的一大挑戰。
隨著算法進步和數據融合發展,人工智能應用賦能整個社會智慧化轉型升級。在智能安防領域,以AI視頻為代表,推進視頻監控智能化、可視化發展;在智慧醫療行業,人工智能技術在諸如醫療輔助機器、智能藥物研發、智能醫學影響、個人智能健康管理等智能診療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在智慧交通行業,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車輛感知外部環境,經算法分配可緩解交通擁堵狀態,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
更多樣的應用場景,意味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安全風險。2019年人工智能全民級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正處于爆發元年,但卻因屢次爆出信息泄露、黑客入侵而飽受人們的質疑。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離不開對數據的采集與利用,數據不斷更新與擴張則會引發信息泄露、侵犯隱私的風險,這些數據涉及各行各業、各類主體,隱私安全成為阻礙人工智能進一步落地使用的重要因素。為了促使人工智能技術平穩安全落地,就要在法律和制度上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積極促進技術與人的和諧共處。
第一,從立法、政策方面完善AI應用的安全性,制定相關法規,為智能技術的應用安全提供法律保障,防控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近日,中國新版《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正式發布。新版對于個人信息的主體告知收集、個人生物信息的存儲方面都有了細化和完善。
一方面,明確人工智能法律主體以及相關權利、義務和責任。在現有法律中,構建歸責原則,將技術倫理產生的問題化為可以實施的法律原則乃至法律規則。另一方面,設立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前沿技術領域的負面清單,從法律底線構建“安全防火墻”。在國家層面立法實現對人工智能的算法設計、產品開發、數據采集和產品應用的全流程規制,在可能引發人工智能不可預知性和不確定性的技術領域,立法設立紅區或研發限制規范,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健康發展與應用。
第二,從技術制度上防控AI帶來的安全風險。比如,成立具有國家戰略高度的人工智能風險防控系統與實體研究機構,切實加強各類人工智能安全應用平臺建設和人工智能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鼓勵開發相關人工智能技術,拓寬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應用領域,優化智能技術開發架構,降低人工智能帶來的隱患。
技術發揮最終的目的是造福人類,因此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兼顧用戶安全需求必不可少。通過立法等方法,明晰人工智能的相關法律責任制度、明確數據信息保護與隱私權保護,在此基礎上引導企業創新智能技術,降低人工智能帶來的隱患,才能達成實現技術工具與社會發展的協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