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美術館運營大數據發布。澎湃新聞獲悉,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共有對外開放的各級各類美術館83家。其中,國有美術館25家,非國有美術館58家。
2019年上海市新增美術館11家,其中包括程十發美術館、西岸美術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等。上海市美術館去年接待觀眾841萬人次,較2018年增加164萬,增幅近四分之一,舉辦展覽354場、公共教育活動154場,接待市民與游客81萬人次。
美術館集群效應,點亮城市版圖
全市美術館數量變化
世博會后,隨著黃浦江濱江的開發,越來越多沿江美術館開放,其中徐匯西岸邀請國際知名建筑師設計,新建并通過對工業遺存的改造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場館集群,構建出了美術館大道,其中以煤炭碼頭為原型改造的龍美術館,以麥道機庫為藍本改造的余德耀美術館、以上海飛機制造廠廠房為基礎改造的西岸藝術中心等,并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今年徐匯濱江美術館大道(上海龍美術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上海劉香成攝影藝術中心、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西岸美術館)累計接待觀眾近93萬人次。
僅2019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揭幕“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五年展陳合作項目”,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和卡塔爾博物館群也宣布三家機構將聯合開發、共享展覽和項目。西岸美術館首個常設展“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便將包括畢加索1910年的《吉他手》、布朗庫西1910年《沉睡的繆斯》、杜尚1913年的《自行車輪》、康定斯基1925年的《黃紅藍》等蓬皮杜藏品帶到上海,可謂一部濃縮的當代藝術史。
除了徐匯西岸外,外灘沿線美術館集群(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上海久事美術館,累計接待觀眾51萬人次)和虹橋地區美術館區域(程十發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累計接待觀眾45萬人次)也備受關注。
或許正因為美術館集群產生的效應,2019年,上海市美術館接待觀眾841萬人次,較2018年增加164萬,增幅近四分之一。尤其是春節、五一、國慶等假日期間,全市美術館舉辦展覽354場、公共教育活動154場,接待市民與游客81萬人次。
面向大眾,美術展覽呈現多元化
美術館的核心是展覽。2019年,上海市美術館舉辦展覽960場,展出作品約93000件,展覽總數較2018年減少32場。平均每家美術館在2019年舉辦近12場展覽。
按人數統計,5月在中華藝術宮開幕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迎來了45萬人次 的觀展。這三個展覽作品總量近1200件,展線長約4000米。既展示了耄耋之年的老一輩名家、大家的新作,還匯聚了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創作方面一批中堅力量的優秀作品,也展出了不少近年來嶄露頭角的年輕作者的最新創作成果。此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的第十二屆上海雙年展“禹步” 從20世紀美國詩人卡明斯的詩歌中找到靈感,探討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種種矛盾性,其觀展人數為39萬,排名第二。
此外,作為上海當代藝術的前沿,幾乎每每有重要的展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門口便會有長隊,在這張最受歡迎的十大展覽榜單上,青策計劃、陳福善收藏展、當代香水設計師展、以及埃萊娜·比奈的攝影展位列3-6位。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第一回)——春江明月共潮生”和“新興藝術的策源地——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文獻展”均在最受歡迎榜單中,其中2018年初的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雖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解讀藝術史,還原了海派繪畫萌芽期社會文化和藝術之間的關系。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劉海粟美術館還推出了多款H5,試圖讓150多年前的作品不再是年輕人眼中的“老土”玩意,讓“海派”“嗨起來”,除了展出繪畫作品外,展覽也以圖表的形式勾勒出海派繪畫的淵源和海派畫家的朋友圈,這些看似輕快的講述,其背后包含著嚴謹的梳理和研究。“新興藝術的策源地”梳理和聚焦上海的藝術教育,除了展覽外還重走了上海美術教育的發展之路。
在十大最受歡迎展覽中,民營美術館藝倉的鮑勃·迪倫、天野喜孝,這兩個展看似是粉絲經濟,實則帶有深刻的藝術性和文獻性,成為“粉絲”朝圣打卡之地,也讓更多人了解藝術家的多個層面。
與十大最受歡迎展覽對應的是年觀眾量top10,其中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排名前三。可以見很多國有美術館除了立足海派美術的傳承和發展,以更大、更包容的視角和更專業的學術品質的做展覽和研究的同時,也越來越多成為面向人民大眾的藝術殿堂,承擔起市民美育的社會責任。
公共教育蓬勃,夜訪美術館成為亮點
2019年,上海市美術館舉辦公共教育活動3828場,數量較2018年增加490場,增幅約15%。其中館內活動2854場,館外活動974場。平均每天有10場公共教育活動在全市的美術館開展。全年共有60萬觀眾參與公共教育活動,接受美育熏陶。
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等15家美術館于18點之后實施夜間開放,共計開放995場(次),超過14萬觀眾參觀了65場展覽,參與了工作坊、分享會、導覽等475場公共教育活動。觀眾中,中青年占到60%以上,其次是老年觀眾和兒童。周六與周日觀眾最多,周一到周五主要集中在白領人群。
在榜單中,民生現代美術館雖排名第八,但質量和級別卻很高。
作為民生現代美術館培育七年的公教項目“詩歌來到美術館”在今年迎來爆發式效應,至今已迎來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超過80位優秀詩人,并且還在不斷豐富外延。這一年現年89歲的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再次到來讓美術館,這場詩歌獲得迎來了近600人的參與,這讓美術館連夜買凳子。此外榮獲羅馬尼亞“愛明內斯庫國際詩歌大獎”的首位中國詩人趙力宏、獲第四屆上海國際詩歌節“金玉蘭”國際詩歌大獎的翟永明在獲獎后均在第一時間帶著詩歌來到美術館。
此外,劉海粟美術館也在 “夜間美術館”時間推出多場重量級講座,正在進行的“南社十講”就邀請管繼平、余思彥、陳穎、鄭有慧等南社研究專家、南社后裔代表、全方位探討、解讀、展示南社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百年南社歷史的研究范疇,以紀念南社創社110周年。
對于公共教育,不少美術館管理方表示,未來還將引入更多的優秀項目,回饋放棄休息時間來到美術館的公眾。
此外,2019年,上海市美術館11個項目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各項評選活動。其中陸儼少藝術院的“一丘藏曲折 緩步得躋攀——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專題展”、劉海粟美術館的“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和上海徐匯藝術館的《烏金千秋照——徽墨專題展》獲獎。
而數字介入美術館也是2019的亮點、以“看展覽,游上海”為主題的“1+16”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的小程序累積訪問量超過112萬次,文明觀展表情包下載量突破12萬次,使用量近300萬次。
隨著近年來美術館的發展和人民假日生活的多樣化,被認為是“繆斯的住所”的美術館意義被擴大和延展,展覽和公共教育均開始更多元化,美術館也變得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