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小學生佩戴監控頭環上課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孩子戴在頭上的檢測頭環號稱“腦機接口”,可以檢測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這一事件讓“AI+教育”再一次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視頻中的頭環確實存在爭議,但“AI+教育”卻已然是行業公認的趨勢之一。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任務,其中第八點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也曾指出:“要建構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
那么,AI+教育何以可能,又何以可為呢?
11月12日,在由乂學教育-松鼠AI、IEEE教育工程和自適應教育標準工作組(IEEE LTSC)、造就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AI+智適應教育峰會上,來自全球的多位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AI+教育何以可能?
其實人工智能對各行業的影響早已開始。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到:“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并創造新的強大引擎,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
此后,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行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落地,也帶來了大量的商業機會。
根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19年人工智能投資市場研究報告》,截止2019年5月,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共計1093家,分布于25個省份的45個城市,其中77家從事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與應用的中國企業完成上市。
在教育行業,根據桃李資本發布的《“教育+AI”行業研究報告》,AI已經滲透到教育的9大領域,基本覆蓋“教、學、 測、評、管”全產業鏈 。
此次大會中,德勤發布了《2019教育智能化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外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應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如智適應學習、人機對話、雙師課堂、語音測評、智能語言處理的應用、拍照搜題等。在國內,以松鼠AI為代表的智適應教學企業在貝葉斯網絡、深度神經網絡、進化算法、遷移學習、以及其他機器學習算法等方面都實現了技術積累。
孟菲斯大學心理系和智能系統研究所教授、國際PISA測評顧問Arthur Graesser也認為:“如今,我們生活在數字化世界,可以把視覺、聽覺、VR、AR情景模擬等都運用到教學當中,實現人機互動,及時讀取并反饋學習者的信息。”
從傳統的教育行業來看,其也在進行線上化和智能化的轉型。
昂立教育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曉波提到:“過去的20年里,昂立等線下傳統教育機構也在慢慢轉型,我們并不是互聯網在線學習的原住民,只能是移民,注定要經歷更多的磨難。第一步,我們實現線上作業、讓機器批改作業,相當于完成了10%;到教學課件的標準化,使用電視屏,完成了20%;到現在我們用雙師教學,完成了30%。”
未來,人工智能教育企業和傳統教育企業的共同探索,讓AI+教育的實現有了更多的基礎數據、技術積累和發展可能。
AI+教育何以可為?
回到AI+教育本身,哪些事情是我們需要做的,我們又可以借助AI+教育解決什么問題呢?
首先,對于AI+教育來說,我們不僅要關注數據,更好關注對數據的詮釋。美國人工智能協會當選主席、康奈爾大學教授Bart Selman表示:“數據非常重要,但是知識是更重要的。數據是標簽化的圖片、圖象、研究、調研,是一些基本的事實和信息,而知識則是對數據的詮釋,就像牛頓定律、力學的法則。從數據當中可以演變出知識定理的推論。所以只有知識才能使數據更加緊湊,教育最終是以獲得知識為目的的。”
從數據出發,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讓獲取知識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具體而言,AI+教育可以解決教育的三個問題:減負、素質教育、教育公平。
松鼠AI創始人、首席教育技術科學家栗浩洋認為:首先,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給孩子題海,而是給孩子減負。現在的教學方式中,有一個現象是靠大量地刷題尋找少量不會的知識點,這是沒有意義的,通過人工智能知識點掃描之后,就可以針對性的學習,所以人工智能教育是真正可以給孩子大幅度減負的。
其次,AI+教育可以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本質其實是MCM,就是思維方式、能力和學習方法,哪怕忘記了所有的知識點,但是思維能力和方法依然可以幫助孩子面對所有的問題。而機器智適應學習方法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讓每個孩子都將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云圖系統,并從小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培養獨特的MCM,未來孩子需要從事什么職業,只要在自己擅長的MCM領域大量發揮優勢即可。
最后,AI+教育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對于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用真人老師來扶貧的難度非常大,很多好老師并不愿意到鄉村去,但是人工智能老師就沒有問題,AI+教育可以讓每個孩子身邊都伴隨著一個最優秀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