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他都只能觀察到事物的某些切面,并且其觀察范圍主要限于人體感官所能達到的區域。要想獲得宏觀視角甚至“上帝視角”,我們就需要不斷拓展自身的感知能力,讓“觸角”不斷延伸。物聯網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讓人類社會擁有了“上帝視角”,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感知能力,開辟了信息采集的新維度。
如果說物聯網是人類社會進化出的“眼睛”,那么人工智能就是“大腦”。氣象數據當前總量大約為23PB,僅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就達幾十個TB。事實上,這樣體量的數據已經讓氣象工作者疲于應對,很多數據的價值根本沒時間去挖掘。試想一下,當物聯網設備的數量達到千萬級甚至億級時,其產生的數據量將龐大得讓人難以想象,之前的數據量根本無法與之同日而語。這時,運用人工智能來處理傳感器數據幾乎就成為唯一選擇。此外,如此海量的數據如果全部部署到業務端或本地,那么所花代價將隨搬遷數據體量的倍增而呈幾何倍數增長,原本已因系統過多而不堪重負的業務單位將雪上加霜。云計算可以將業務系統所需要的一切資源部署在云端,而人工智能就可以直接在“云”上處理海量氣象數據。
更為重要的是,在海量氣象數據的“喂養”下,人工智能成長的速度也將驚人的快。屆時,“超級人工智能”或許就將出現,這種技術就會變成超級智力。最終,機器的智力會超過人類的集體智力。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云計算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三者就像打開氣象寶藏的三把鑰匙一樣,只有同時擰動才能開啟寶藏之門。單純把物物相連的意義非常有限,只有讓這種連接變得智能才能將物聯網的潛能完全釋放出來。”張明說。
然而,物聯網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信息安全問題,一旦被黑客或病毒侵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好在,具有高透明、可追溯和防篡改特性的區塊鏈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氣象數據一旦上鏈,上鏈的時間和內容均是公開透明的,且一旦上鏈便難以篡改,上鏈的內容也將逐步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可溯源追責,這就為不同機構進行數據交換和共享提供了信任基礎,用技術解決了信任和安全問題。
“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結合會產生區塊鏈物聯網,而區塊鏈物聯網可以大幅降低安全風險。”陳鉆說,更為重要的是,區塊鏈作為一種交易處理工具對物聯網而言是革命性的創新,許多人機交互會被機器間基于規則的交互取代。此外,成功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必然有強大的價值主張,物聯網中的每一個設備都可以充當獨立的商業主體,以極低的交易成本與其他設備共享能力和資源。可以想象通過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和智能賬本等技術,我們可以使得每部氣象物聯網中的觀測設備都轉變為擁有者和用戶之間的交易點和經濟價值創造點。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結合所促成的一系列變革將使得物理世界像數字世界一樣流動、個性化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