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7月17日電 —— 在近期于上海舉行的一場科技博覽會上,一款人形機器人吸引了眾多目光。這臺機器人雖未能實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但其穩健的步伐和抓取物體的能力,以及能夠用手語進行簡單交流的功能,無不彰顯出中國機器人行業所取得的顯著進步。這款設備的開發者表示,其未來的主要應用場景將是老年人的家庭,旨在為他們提供貼心的陪伴和必要的幫助。
隨著中美科技競爭的加劇和全球科技版圖的重塑,中國正積極布局高端制造業,人形機器人產業在此背景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據業內人士透露,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夠熟練操作各種工具,還能對人類情感做出一定反應,這一特性使其有望成為填補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導致的養老服務空白的關鍵力量。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已激增至3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高達85.7%,預計至2026年,該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大關。人形機器人不僅在家用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成為家庭生活的得力助手,還在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標準化水平,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為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于去年11月發布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具有人工智能“大腦、小腦、肢體”功能的人形機器人的批量生產目標。這一雄心勃勃的藍圖不僅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也激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業內知名創業者邱宇峰(音)指出,對于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而言,人形機器人的價值遠不止于緩解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它們更有望成為老年人護理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革。“擬人機器人能夠與老年人進行互動,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以及其他必要的幫助。相比之下,傳統的人類護理員不僅費用高昂,還存在潛在的虐待風險?!鼻裼罘迦缡钦f。
過去十年間,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方面實現了從追趕者到并跑者,乃至部分領域領跑者的華麗轉身。隨著行業內企業的不斷壯大和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中國距離實現2025年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的目標已越來越近。邱宇峰表示:“隨著企業持續學習和資源整合的深入,中國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構建起完整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體系。然而,時間緊迫,我們需加快步伐,把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