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第十一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盛典暨2021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北京與蘇州兩地共同舉辦。
會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表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科技與產業迅猛發展。2017年以來,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不完全統計)42萬篇,中國占比超過30%。全球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申請30萬件,67%由中國人申請完成。我國的數字經濟規模由2.6萬億發展到39.2萬億,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增長極。
張玉卓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支撐社會治理,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人工智能要厚植科學基礎。如何破解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性、變革性、顛覆性基礎科學問題?抓準問題,把握大方向,持續穩定,深化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
“發展人工智能要加強人才自主培養,創新驅動的根本是人才驅動。要堅持人才引領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與戰略定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以人才自主培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戰略人才力量。以高被引科學家占比來算,人工智能領域,我國占比11%,美國占比49%,而美國的49%其中有29%是華人華裔。這說明我國吸引人才的環境還要進一步優化。”張玉卓稱。
此外,張玉卓還表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也伴隨著倫理風險與治理挑戰,倡導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也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應有之義。中國科協正在發起設立中國科技倫理協會,其中人工智能倫理是最重要的領域之一。期待我國人工智能人才能秉持科學家精神,堅守科技向善,在開放合作中共建人工智能治理體系,讓先進科技更好惠及人類生活。
據了解,“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被譽為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今年該獎共有66個獲獎項目及個人受到表彰獎勵。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云鶴榮獲“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并頒授榮譽獎牌和100萬人民幣獎金。歐洲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講座教授陳俊龍,中國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胡德文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云首席科學家田奇斬獲“吳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貢獻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首次增設“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共有13項成果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