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東數西算”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樞紐節點樣板工程、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線。
近年來,國家從政策層面大力支持和推動智算中心的建設。浪潮信息、國際數據公司(IDC)和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聯合推出的《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指出,過去5年,15個國家AI算力支出增長中,近60%來自中國。而智算中心的建設是為了服務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成熟,應用場景逐漸豐富。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算中心的建設只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其中一個環節。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5月11日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人工智能發展除了算力,還依托于數據和優質的算法。此外,智能算力與通用算力、邊緣算力等其他算力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協同發展的關系。
AI算力需求大
華為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在10日舉辦的成都智算中心上線儀式上表示,我國在國家層面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有序發展,打造新型的智能基礎設施,科技企業也在大力布局,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廣泛用于除了科研機構之外的各行各業。
據悉,成都智算中心由成都高新區、郫都區與華為公司共同建設運營,包括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城市智腦平臺和科研創新平臺三大平臺。其中,城市智腦平臺將承載交通、安防、醫療、應急、環保等行業應用。
近年來,人工智能普惠各行各業的話題被頻繁提及,應用場景逐漸豐富,對于算力的需求也逐年攀升。
在成都智算中心上線儀式上,長虹集團AI首席科學家展華益以智慧家庭這一場景為例,講解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及背后的算力需求。
展華益指出,當前智慧家庭的用戶需求痛點包括操作復雜、識別精準度低、用戶學習成本高;設備數據泄露風險、隱私協議不夠透明;簡單產品聯動、不能主動發起服務、無法學習用戶習慣。而智慧家庭未來的解決方案則是實現以人為中心的三個功能,即多模態交互、主動服務、隱私保護。
“多模態交互里面有很多的人工智能技術,包括語音識別、個性化的語音合成、自然語言交互、圖像識別、動作識別等,所有這些技術背后都需要有大量的AI算力支撐。”展華益說。
而智算中心的建設正是為了解決人工智能行業在算力方面的缺口。盤和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智算中心是特指為人工智能提供算力服務的數據中心。由于算力并行,人工智能算力可以堆疊,所以通過數據中心堆疊算力能夠大大提高人工智能數據學習的進度,加快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
AI算力成為各國爭相布局的算力類型
為滿足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需求,各國對于智算能力的投入正在逐年增長。
《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指出,綜合15個國家來看,AI算力支出占總算力支出比例從2016年的9%增加到目前的12%,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25%。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中心白皮書(2022年)》也指出,通用算力的數據中心仍是當前的市場主力,按機架規模統計,占比超過90%。而智算中心從早期實驗探索逐步走向商業試點,預期規模增速將達到70%。
中國在AI算力方面的投入力度走在了世界前列。《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指出,過去5年,15個國家AI算力支出的增長中,近60%來自中國。據行業媒體智東西統計,從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2月15日,全國共有至少26個城市在推動或剛剛完成當地智算中心的建設。
不過,智算中心的建設只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要素。盤和林表示,智算中心能夠支持人工智能發展,但運算力調配需要通過通信網絡,當前網絡瓶頸可能制約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發展除了算力,還依托于數據和優質的算法,數據流通如果不活躍、算法進步太慢都可能制約人工智能的發展。
同時,智算能力的快速發展,并不意味著其將取代通用算力、邊緣算力等其他算力,需要有多樣化的算力協同發展。
盤和林也指出,智算中心針對人工智能,其主要是運算能力的堆疊,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算力輸出能力不足,所以其在非人工智能領域提供算力的能力不足,可能使得業務過于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