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現代技術,如今的農業生產也充滿了"智慧",在南京市溧水區的國家農高區里,農田被植入"超級大腦",各種農業科技讓人驚嘆,那么智慧農業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它距離我們還遠嗎?
5G藍莓植物工廠 讓栽培更加精細和標準
再過一個月左右,就是藍莓的上市季節,昨天(4月15日),記者走進南京國家農高區5G藍莓植物工廠的玻璃溫室里,只見果實已掛滿枝頭,目前除了采摘和修剪需要人工作業,澆水、施肥、光照、 溫度等農業生產環節都已經實現智能控制。南京國家農高區藍莓黑莓示范園工作人員孫夢男說:“溫度超過30(攝氏)度,溫室里噴淋就會自動開啟,我們是有一個比較精準的灌溉系統,它會根據系統自動進行滴灌噴淋和施肥這些(工序)。”
5G藍莓植物工廠如此智能,得益于它有一顆"智慧大腦":每個地塊都布設了多種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以實時獲取作物生長,土壤、環境、氣象等各方面的數據,通過農場指揮中心的數字農業云平臺工作人員就能一目了然。孫夢男說:“比如這個橙(黃)色的就可以反映出我們這個土壤濕度過低,對我們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
工作人員介紹,把這些日常監測的數據與標準化栽培指標進行智能比對分析后,就可以形成更加精細化、標準化的藍莓栽培模式,從而實現提質增效。示范園負責人俞小花說:“(藍莓)在外面的產量也就1000到1500斤每畝,我們在數字化精準管理栽培下,它一畝(產量)可以達到超過3000斤。”
智慧稻麥無人農場 農機變得也有思考力
距離不遠的"智慧稻麥無人農場"示范田里,十多個大型"稻草人"24小時守護著300多畝良田,不單單只是驅鳥,它們裝有高清攝像頭,可以對農場進行實時觀測,田野里還有多臺作物生長監測診斷無線終端,用于實時監測作物長勢特征、大氣、土壤溫濕度等狀況。南京神農智慧農業研究院工作人員張羽說:“(數據)然后再進一步上傳到我們的云平臺,在我們的云平臺服務器有作物模型以及一系列算法,可以在手機上為農戶提供一個,實時的肥水診斷與調控方案。”
無人農場的"高智商",依賴于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正是有了這些高科技,農作物、裝備、環境資源等生產要素才得以在線化、數據化。在這個無人農場,從事播種,各類農機也被裝上了"大腦",比如,這臺無人收獲機裝上了稻麥產量傳感器后,在收獲時就可以分析出農田產量分布圖。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湯亮說:“我們可以基于這個產量的高低,然后能夠制定管理的方案,全面提升這個區域稻麥的產量。”
智慧農業近在眼前 未來仍有更多路要走
專家介紹,智慧農業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整個農業生產的智慧化、精確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智慧農業看似遙遠,但其實已近在眼前,除了南京國家農高區,蘇州吳江,泰州興化,鹽城射陽等多地也在進行智慧農業實驗和示范。湯亮教授說:“我們綜合來看肥料利用率大概提升10%到15%,(稻麥)產量(增加)10%以上。”
不過專家也坦言,智慧農業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下一步還要進行更深更細的數據采集分析,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測,讓機器變得更加智能,讓最少的人力成本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湯亮說:“比如說土壤的養分狀況快速監測,還有作物生理方面快速監測。”
發展智慧農業,我們還需要攻克多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相信在科研人員不斷努力下,各種農業新技術和智能農機也會層出不窮,并投入到廣袤的農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