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全世界范圍內迅速興起了智慧城市的建設浪潮,處于城鎮化轉型節點上的中國城市尤為積極。按照德勤披露的調研報告,中國智慧城市的試點數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的50%左右。
數字孿生城市已經被驗證是待挖掘的藍海市場,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玩家都躍躍欲試,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和商業競爭,能否找到分蛋糕的合理方式,直接關系到數字產生的產業進程。
至少就目前來看,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兩種主流思路。
第一種是中心化的平臺戰略,華為、阿里可以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將數字孿生城市分為基礎層、平臺層和場景層三個部分,平臺方往往在基礎層和平臺層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憑借在ICT領域的深厚積累,嫁接數據匯聚、數據治理、智能預測、協同調度等能力,再向上衍生出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醫療等解決方案。
直接的例子就是阿里云的城市大腦,合作伙伴可以“城市大腦”的賦能下,以半開放、半封閉的業態進行智慧城市的共建和協作,針對不同的場景需求進行產品研發,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標準缺失、數據孤島等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治理城市的目的,改變了過去智慧城市各自為戰的建設路徑。
第二種是中臺化的生態解法,海爾、平安就屬于這一類的主要玩家。有別于華為、阿里的“主導者”形象,海爾等企業扮演的角色是“連接者”,將自身的核心能力聚焦于數字孿生城市的中臺,然后串聯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比如阿里云和華為的ICT能力、百度和商湯的算法能力、??岛痛笕A的硬件能力以及IoT的鏈接能力。
生態解法大多遵循了生態統籌的開放打法,即通過對不同硬件、不同能力、不同方案的整合,相應的二次開發和標準制定,形成了AIoT平臺、大數據平臺、數字孿生平臺等方案,然后將這些能力匹配到車庫、市政、建筑、應急管理、安全等場景中,打造可視化的解決方案和治理體系。
可以給出的解釋是,阿里、華為等企業的籌碼在于技術能力,掌握了數字化和智慧化的基礎資源;而海爾、平安等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偏應用和落地,習慣于根據需求尋找對應的方案。不同的立場和視角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自上而下的賦能,一種是自下而上的聯動。
按照互聯網的固有邏輯,阿里、華為等似乎是數字孿生城市最大的贏家。但智慧城市的復雜度遠高于互聯網,僅以智慧社區為例,想要實現數字孿生的功能,就需要串聯起上百家企業的產品,智慧城市的關聯方將數十倍甚至百倍于社區。其實海爾、平安等玩家的優勢也在于此,相較于巨頭主導的市場規則,上下游的成百上千家參與者多半會傾向于去中心化的生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