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傍晚,上海小馬路商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這里不僅是長寧區百姓常來常往的休閑娛樂空間,更是長寧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里也是一個地下民防工程。“小馬路商場民防工程人員密度超過預警閥值!”正執行巡檢任務的長寧區民防地下空間管理員丁嘉晨突然收到一則報警信息,他當即趕到現場,督促通道人流疏導。那么,管理員是如何在第一時間知道這處民防工程實際情況的呢?答案就在一個小小的物聯感知設備上。它就是長寧民防的“安全衛士”,集煙氣、溫度、有毒氣體、紅外闖入監測等功能于一身,能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發送至巡檢員手機上。
上海市民防指揮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葛偉榮今天告訴記者,在上海,物聯技術已經在民防領域開展廣泛試點運用,借助物聯設備的感測技術,民防工程的管理工作將比以前更智能、更高效。“我們現已整理出5大類民防工程安全風險點,針對火災、滲漏水、非法進入、有害氣體等安全隱患分別設置了溫濕度監測、水浸監測、紅外入侵監測、綜合氣體監測傳感器等17種物聯感知設備。”
徐匯區民防辦地空管理科副科長李鋼介紹說,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大部分居民小區和商務樓宇實行封閉式管理,傳統的人員上門巡檢方式受到了極大限制。
他表示,要保障特殊時期民防工程安全,“線上”巡檢成為重要的一環,要一邊與屬地社區保持密切聯系,一邊組織管理員每天定時開啟監控系統,掌握民防工程內實時情況。
而另一邊,靜安區民防應急管理指揮中心,一塊藍色的橫向大屏幕上分布著幾個功能板塊,不停地更新著數據。
區民防指揮信息保障中心主任湯孫青正盯著這個民防工程監測管理的“神經中樞”,此時,屏幕上彈出一個鮮紅的預警信息:滬太路1188弄地下室水浸報警。他當即打開該地的視頻監控,確定該工程確實出現地面積水情況,通過定位查詢全區地下空間管理員即時位置信息,就近將現場核查任務派單至管理員季旻彥。
管理員季旻彥當時正在離該工程數百米的另一民防工程進行巡檢,接受工單任務后,他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發現居民樓下水管破裂,導致污水倒灌入地下室,水深已達2厘米,要立刻進行排水作業,這已超出了民防的職能范圍,季旻彥馬上將問題反饋至工作平臺開展聯合處置,進行施工修復。
這種高效響應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在支撐。“自動感應、自動報警,第一時間發現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智能物聯設備的配置和應用,保障了實時發現、實時派單、實時跟蹤、實時督辦。一線管理人員手持民防綜合管理App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日常巡查、專項檢查、現場處置。”
物聯賦能為民解憂
幽閉的地下空間常常會出現無線信號逐步衰減,甚至消失的現象。而在2019年防空警報試鳴暨全民國防教育日期間,長寧區仙霞路700弄民防工程成功實現地下空間信號的實時通信,圓滿完成了人員疏散掩蔽演練的高清電視直播。
這其中的秘密就是民防要素箱。民防要素箱,是長寧區民防物聯網建設的關鍵法寶,在外連接信號源、向內部署傳感器,使得老舊居民小區內的民防工程可被居民在平時“用起來”,人員疏散掩蔽演練中“活起來”。
“在民防工程中部署物聯感知措施,不僅是日常安全管理實現‘人防+技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智慧民防’建設,實現‘一網統管’的新基建。”市民防辦副主任姜執偉調研長寧區民防工程管理建設情況時說。
自2012年起,長寧區逐步部署在重點地下空間和民防工程內的物聯報警設施,是上海市第一個在民防工程內試點建設物聯終端的區域,也是目前全市物聯設備建設程度最完善的區域之一。
智慧民防共贏未來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科技鑄盾強防”的理念應運而生,上海市民防辦早早就開始布局謀劃智慧民防建設,其中民防工程管理領域物聯設施建設正是關鍵內容。
在市民防辦的指導下,各區紛紛開展物聯設備在民防工程環境下的試點運用,各具特色,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癥結,如物聯設施、數據采集、處置流程等方面的不統一、不規范。
如何克服這個困難?市民防辦意識到,“要下好一盤棋”,緊扣市城運中心要求,緊跟全市統一標準和技術路徑,形成民防領域業務數據標準、物聯設施標準和采集通信標準,抓緊出臺市層面的規范性文件。
市民防辦黨組書記、主任鐘杰在談到構建民防治理十大體系時,對智慧民防建設提出了鮮明的觀點:要實施科技鑄盾強防工程,推進科技賦能增效,增創優勢、走在前列,努力形成民防領域的上海經驗、上海示范、上海樣板。
智慧民防建設,關乎地下空間安全管理,要牢牢跟緊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在鐘杰看來,“一網統管”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作,也是全辦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對民防管理能力的重要檢驗。
未來,上海民防將以智慧民防為支撐,科技賦能適應數字化轉型,緊密接洽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民防工程管理領域物聯設施建設,探索民防領域的數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