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造出的歌舞藝人,是人類最早記載的“機器人”。20世紀70年代,現代智能機器人研發在中國悄然起步。
1982年,沈陽自動化所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僅用一年時間就走完了國外幾十年的路。
2000年,我國獨立研制的第一臺具有人類外形、能模擬人類基本動作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問世。
轉眼到了2021年7月4日。經過約 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作為空間站“大力士”的核心艙機械臂大顯神威,全部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并形成了多項國家空間機器人行業標準,引領空間智能裝備的中國制造之路。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曾發出幻想:“每一件工具都能按照命令,或者,甚至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完成它所擔負的工作,比如織布的梭子會自己穿梭。”其實,這便是智能制造的一種預想范式。只不過,當今世界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絕對是先哲們不敢想象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沖天數字透天下,滿城盡是智能化。今天,全球最壯麗的AI之聲,將在黃浦江兩岸奏響。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秉承“智聯世界 眾智成城”理念,將圍繞“AI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方向,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的前沿進展,廣泛傳遞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理念與價值,推動相關治理和規范形成全球共識,塑造“更人文、更開放、更活力”的發展生態。伴隨著AI芯片彎道加速,算力突破持續賦能,AI從四年前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未來名詞”,變成如今全面介入日常生活與工作的“熱銷品”。
就拿穿梭于展區的“斑馬智行聯名款無人零售車”來說,最多可以承載500公斤,相當于兩個三開門大冰箱的容量,可實現招手即停、掃碼取貨,被親切地稱為“AI貨郎擔”。日常生活中,AI+健康來了,AI+教育來了,AI農業來了,數字全業態時代撲面而來。尤其是,人工智能是上海落實國家戰略部署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也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當今之“奇者”實屬AI也。從數聯到物聯再到智聯,城市在快速融入并分享AI的絢爛璀璨與鬼斧神工。如果說,數字化是在夯實城市的硬實力,那么,與“更人文”相生相伴的智能化,則是在激發城市生命體每一個“細胞”的活力,它必將是城市噴薄欲出的重要軟實力之一,讓城市更具有智慧,更張揚活力。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讓城市與人工智能相愛相融。弄潮迎風起,正是揚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