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若無人駕駛技術開放使用,出現交通事故時,汽車是應保護車內乘客而撞向行人,還是優先保護路上的行人而不得不使車內乘客陷入危險?機器應該做出何種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
這道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電車難題”被寫入了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人工智能與價值觀》一書中。7月6日,新書發布會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舉行。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于2021年7月7日-10日在上海舉行。除了新書發布,上海交大還將以多種形式參與大會,其中包括2021 IJCAI(世界人工智能聯合會)-SAIA青年精英學術大會的承辦、多足機器人的獲獎及《木蘭-白玉蘭開放數據許可協議》的重磅發布等。
2021 IJCAI(世界人工智能聯合會)是業內少有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高端學術會議,全國多所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位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也受邀全程參加。
“此次活動最大亮點是為上海和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輸出了‘中國AI頂尖青年學者代表團’和‘中國AI學術帶頭人代表團’兩大人工智能人才梯隊,為上海持續吸引AI頂尖青年人才提供良好基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康介紹。
而在即將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由上海交大副教授高岳帶隊研究的多足機器人已確定入選大會SAIl獎TOP30。該研究提出虛實結合的多足機器人分層自適應規劃,可廣泛用于復雜機器人的規劃,如服務機器人路徑規劃、航路智能規劃等,已成功投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