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績到了一定的階段開始呈現直線下滑的趨勢,但是卻很難找到原因。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但這種情況并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成績下落的速度太夸張了,我都快崩潰了!"相信也有不少的家長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成績出現“斷崖式滑坡"絕非偶然,經過大量的研究證明,孩子在上初中后,最容易出現這樣的成績大滑坡現象,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孩子在保持原有的學習狀況之下,學習成績卻沒能得到維持,而是大幅度的下滑。
對家長來說,最直接的感受應該是,小學階段很少給孩子報輔導班、請家教,多是上一些興趣班之類的;到了初高中,孩子上輔導班就是家常便飯了,而有的孩子上了輔導班也沒啥起色。
這種現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影中學生頻道播出的大型教育談話類欄目《智慧學習方程式》中也有提到,究竟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該怎么辦才能讓孩子學習步步高升?欄目主講人賈云海針對“孩子成績為什么會斷崖式下滑”這個話題進行了分析。
賈云海提到教育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能夠提升人的能力,同時能為人未來走向社會提升競爭力,提供巨大幫助。我們現在學校采用的授課方式叫班級授課制,我們把孩子們按照年齡段進行分班,然后賦予孩子們所有要學的知識成體系地對孩子進行教學,老師也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組織教學。比如說備課、上課,然后批改、輔導、考試。孩子們也會按照相應的方式進行課前要預習,課上要好好聽課,課后要好好復習,還會參加各種考試。
但是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孩子們總會對一些知識點的認知出現差異。當孩子的認知和知識的難度出現差異的時候孩子們就很難掌握知識。如果學習進度仍然在繼續,孩子們在認知出現差異的這個地方邁不過去的時候,孩子的學習就容易停滯下來。一旦停滯下來,別的同學都在進步,自己停留在原地成績當然下滑了。
賈云海指出針對斷崖式下滑這個點,我們智慧學習怎么看待它呢!從知識點上來看,每個知識點的本身,它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人類社會在演變的過程當中,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古埃及對數的認知剛剛開始有雛形。大概在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中國的商代,中國人對個位數到十位數開始有了體系化的認知。古人用上千年的時間研究明白的知識點,如果我們突然讓孩子邁過去,這樣的確對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但是在我們成人眼里,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是自然而然。
賈云海指出,從知識層面來看,從小學到初高中,各個階段的知識之間是呈難度遞進的,形成一系列知識的“階點”。以數學為例,小學階段主要考查的是簡單的數的概念和計算,而初中數學開始由簡單的數向代數轉變,這就涉及到了數的學習思維轉換,需要對代數學習有新的學習認知,運用新的學習方法來解決。所以一旦在知識階點處的思維沒有及時轉換過來,就容易造成學習拐點。
所以,如果你孩子的成績也出現斷崖式下滑,不妨給孩子換一個學習方式:找到拐點,搭個梯子幫他跨過拐點,孩子就可能給我們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