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每年都是博鰲亞洲論壇的“熱詞”
今年也不例外
本屆博鰲亞洲論壇第二天,共安排了26場分論壇、圓桌會等活動,多場“重頭戲”陸續展開。在各分會場中,AI、數字化頻頻被提及,而“后疫情時代的人工智能”更是吸引了眾多科技大咖,探討人工智能的技術、產業應用和全球治理等問題,場外等候入場者排起長隊。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
量子計算將影響人工智能發展
作為圖靈獎得主,“公鑰加密技術之父”惠特菲爾德迪菲在1965年加入了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見證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人類對于計算力的預測還是太保守了。”他表示,人工智能的研發已超過65年,對于現在人工智能所產生的任何突破,他都很關注。
百度集團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則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新技術不斷誕生,尤其是如果量子計算有了突破,會對計算架構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并最終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他強調,深度學習是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的驅動力,而百度下一步的人工智能發展,將注重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包括信息流、地圖、翻譯等等。
智能聽診器“黑科技”亮相博鰲
疫情時代,人工智能與醫療的結合備受關注,而AI的輔助則使“互聯網醫療”站上風口。知名醫藥公司默克集團旗下的默克電子執行董事會成員兼電子科技首席執行官畢康明稱,默克正支持量子計算項目,以期待在醫藥研發領域優化復雜的化學合成,產生最好的產品。
后疫情時代的人工智能
博鰲亞洲論壇咨委、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長雷夫約翰森則表示,AI已造福病人及護理行業,并在疾病的預防預警方面發揮作用。此外,AI線上診療能讓邊遠地區的病人得到診斷。
仿佛為了呼應約翰森的觀點,在“未來醫療新生態”分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帶來了一樣人工智能“黑科技”,并被主持人稱為“有備而來”。他從口袋中掏出一枚智能聽診器:“我們研發了一枚人工智能聽診器,可以通過信息的采集及云計算,提升基層兒科醫生的早期篩查能力。”
作為一名小兒心血管醫生,孫錕認為,先心病的早期篩查與發現非常重要,智能聽診器則能讓邊遠地區的基層醫生具備與專家相似的聽診能力,這也是人工智能賦能基層醫護、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踐。他還透露,新華醫院將在全國培訓十萬名基層兒科醫生,將底網補齊,實現分級診療。而項目首站,就將在海南試點。
未來5-10年人工智能紅利變現期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我國將“新一代人工智能”列為科技前沿攻關的七大領域之一,還設立了國家級實驗室。世界其他國家也普遍將人工智能視為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的核心驅動力。
“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一直秉持‘四字原則’,那就是頂天、立地。”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認為,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傳出利好,科研的投入會超過7%,基礎研發的投入會達到10.6%,這給了科技工作者很大的信心。“立地”方面,人工智能已在各個領域落地,并和每個人發生關系。“未來,人工智能將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接下來會是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新十年。”她認為。
同為人工智能企業,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也認同,未來5至10年將是人工智能的紅利變現期,并將面臨機遇和挑戰。機遇在于,人工智能已在各行業落地,挑戰則是現有的技術體系和技術框架仍未突破過去60年積累的技術體系。他認為:
“在未來產業應用的發展中,人工智能將遵從三大原則,即從簡單到復雜,從虛擬到實體,從企業端到消費端。消費級產品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并非瞬間爆發,只有你準備了,人工智能才能進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