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第三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在主旨論壇上,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表示,創新是醫學診療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人工智能(A.I.)等新興科技在醫療健康產業上的應用日益廣泛,醫療A.I.、遠程診療、基因療法等新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醫療場景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
吳曉如介紹,2017年,科大訊飛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智醫助理”以456分的成績通過了國家臨床執業醫師筆試測試,超過了96.3%的人類考生,首次讓機器具備了全科醫生的潛質。
吳曉如認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價值首先體現在提高基層醫療水平。“基層醫生原來的診斷準確度大概是在70%左右,現在隨著輔助診斷這項技術的應用,基層診療機構的準確度已經達到了90%。”
從頂層設計到場景落地,需要先行先試,曾經在影視劇中才能看到的智能診療場景正在湖北成為現實。
2020年8月,科大訊飛“智醫助理”在湖北恩施、鄂州、武漢東湖高新區等六地基層醫療機構試點上線。此次上線的“智醫助理”,包括人工智能輔診診斷系統和智能語音外呼助手。前者可以輔助醫生為病患寫病歷,并提供輔助診斷依據和建議,降低漏診、誤診率,提高診斷質量;后者通過自動撥打電話,可實現為病患慢性病隨訪、健康宣教等功能。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明確要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湖北作為新冠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對于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與研判的重要性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智醫助理”機器人通過自動化分析各社區醫療機構的診療數據,可以迅速將傳染病分析的結果匯總到疾控中心,實現多點觸發的傳染病防控。
目前,“智醫助理”實現了40種法定傳染病、15種重點傳染病和44種癥候群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防控系統,可在一線醫生還沒有意識到問題時,就系統性地看到了傳染病的潛在全局風險,并能自動分析疑似感染者是否來自同一個單位或社區,迅速給出預警和處置建議,極大地提升我國傳染病和重大危險疾病的防控能力,顯著節約社會公共服務運行成本。
吳曉如表示,從遠程問診到線下診療,從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到實現常態化健康監測,科大訊飛正在織密一張“A.I.醫療”之網,為基層醫療場景與公共衛生服務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