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專題研討會在安徽合肥科大訊飛總部成功舉辦,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專家報告、主題發言、圓桌討論等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交流討論了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最新研究成果,思考總結了智能時代因材施教的技術框架與實施路徑。
本次會議的主要嘉賓有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黎加厚教授、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教授、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楊現民教授、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聶竹明教授、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聶小林、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王卓、科大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院長劉邦奇教授等。會議由劉邦奇教授和聶竹明教授主持。
會議伊始,聶小林總在致辭中首先介紹了此次會議舉辦的背景,認為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并介紹了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實踐。
專家報告環節,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楊現民教授發表題為“數據驅動的因材施教”的專題報告。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闡釋數據如何驅動因材施教,并提出五條建議:一是重視數據采集與應用;二是加強自身數據素養培養;三是善用信息技術與工具;四是組建專業化教研團隊;五是為每個孩子提供個性服務。
主題發言環節,科大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融合應用研究室主任劉俊生從早期探索階段、概括凝練階段、豐富發展階段和技術融合階段對因材施教的發展歷程進行了介紹;科大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王亞飛從智能技術研究領域的三個層次以及智能技術應用平臺來闡釋技術如何助力因材施教;科大訊飛教育方案咨詢部方案策略部經理方齊中從國家、行業、區域、機遇四個方面展開區域教育信息化對因材施教的需求分析;科大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院長劉邦奇教授闡釋了智能技術助力因材施教的五個“觀”、六個“現實難題”以及三個“應對策略”,并例舉了基于智慧課堂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實例。
圓桌討論環節,線上、線下的與會嘉賓圍繞“當因材施教遇上人工智能”的主題,就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因材施教的實現路徑、現實問題、解決對策展開深入討論。
黎加厚教授提出,可以借鑒智能時代社會生活中已經普及的智能技術,促進因材施教的課程資源建設,如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通過給學生構建數字畫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微課。同時,黎教授強調,學校開展智能教育,既要充分運用智能技術,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征。
郭紹青教授提出,第一,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但我們要看到因材施教中“材”的特性,“材”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關注學生的獨特化、個性化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整個學校、社會形態和學習環境的根本變化,強調學校、教師的獨特化、個性化。第二,大數據時代涉及到個人隱私、個人信息安全,要同步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第三,在智能時代,如何將大數據融入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觀,完善課標和理想的教學設計,落地到整體的教學方案和學習活動,教學模式是重點。第四,每個老師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應先從簡單的容易的切入,逐步擴展,最終形成框架體系、模式體系。
楊現民教授指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助力因材施教時主要面臨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技術層面,要想實現因材施教,就必須積累足夠多的數據,實現多場景數據融通;二是教師層面,如何將數據進行相應的決策轉換,老師的數據素養和智能素養很重要;三是服務層面,要解決這個問題,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需要統整全社會的資源來支撐大數據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王卓總提到在做產品、做技術、做服務的時候,最需要解決的是到底怎么激發學生內心的成功愿望,挖掘出學生最渴望的、最需要的,突破學生的內心。除了關注學生的知識層面、能力培養層面,還要關注怎么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劉邦奇教授指出關于“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研究現在僅僅只是開端,企業研究更多的應該關注技術如何解決因材施教過程中的難題:一是資源,如何去定制、推送學生需要的個性化資源;二是平臺,如何提供給學習者一個平臺,實現課內課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平臺如何根據每個學習者的差異,實現精準教、個性學;三是工具,為一線教師提供方便實用的智能化教學工具。
聶竹明教授認為,因材施教已經發展成了智能時代的因材施教,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構建精準的“學生畫像”,提供全過程、多維度、高效反饋的學生發展性評價,并對學生提供精準智能的教學服務,有助于促進“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實現。
最后,王卓總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認為現場及遠程專家們對教育工作的熱愛與對學術研討的激情、參與人員的學習狀態,讓我們看到未來教育成功的無限可能,期待大家不僅可以聽到、看到,更要內化于心知道,從而將此次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專題研討會的成果應用到真實教學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