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2020北京智源大會正在云端熱烈展開,其中一場關于《人工智能倫理、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專題討論備受關注。該論壇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曠視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召開,將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實現發展與治理雙輪驅動作為會議目標,以人工智能作為加速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確保人工智能始終向對人類和生態有益的方向發展作為論壇的討論方向,。
本次論壇由智源研究院倫理與安全中心主任曾毅主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許強,聯合國副秘書長 Fabrizio Hochschild,聯合國副秘書長技術顧問 Danit Gal,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慕尼黑工業大學AI倫理中心主任、全球AI倫理協會發起者 Christoph Lütge,劍橋大學未來智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Seán ó héigeartaigh等人發表演講并參與討論。曠視首席運營官、AI治理研究院院長徐云程出席論壇并與全球學者進行了深入對話。
為什么要將“可持續發展的AI”定立為AI產業接下來的發展目標?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許強表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人工智能是能夠變社會的顛覆性技術,也是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使能技術。應當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這既是寫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戰略目標,也是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的明確愿景,更是近期聯合國秘書長公布的《數字合作路線圖》中的核心議題之一。
圖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
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因其廣泛性和深刻性,正在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動能,并將塑造未來世界形態。與會嘉賓均認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全球人工智能產學研各界的共同目標。聯合國副秘書長Fabrizio Hochschild 在會上表示,“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技術能夠更快更深層地與社會融合,推動社會的發展”。
作為本次論壇的聯合發起方和AI企業代表之一,曠視自創立以來就秉持著“用人工智能造福大眾”的使命,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AI”為目標,探索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安全、便捷、美好的體驗。同時,曠視肩負著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的責任,從自身做起,將AI治理在企業內切實推進,并以開放的心態與社會各界進行聯合研究。
助力可持續發展,關注城市家園
作為此次論壇的重要成果之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智源大會上宣布,成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智庫(AI4SDGs Think Tank),并發布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公益研究計劃(AI4SDGs Research Program),旨在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助力中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面實現。
曠視、滴滴和小米成為首批支持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公益研究計劃的AI企業。首批課題將于2020年7月28日正式開放申請。
曠視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在本次論壇上公布了將要在公益研究計劃平臺上發布的課題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治理與可持續的城市和社區》,以AI產品在城市和社區應用中的痛點問題為研究導向,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中第11項目標“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的發展。
為什么是“城市”?
曠視首席運營官、AI治理研究院院長徐云程認為,“城市作為現代人類生活重要的聚集地,既是社會、經濟、文化、科學發展的樞紐,也是各種矛盾、社會問題孕育的溫床。城市是曠視開展人工智能商業化應用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場景。我們十分關心城市居民的生活體驗,正在致力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城市面臨的各種問題,比如交通、城市規劃與管理、樓宇園區等等。我們希望科技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建設城市、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
城市,也是人類社會與人工智能技術激烈的碰撞點。人工智能既為城市居民解決了一些城市問題,也同時帶來了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工作被替代等一系列新的問題。比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就很關注勞動力就業的變化問題,他認為AI應當在消滅舊有就業機會的同時,應當創造更多的新就業機會,并使人類更加便捷、舒適的就業。
面對如此復雜的城市系統,曠視選擇先從兩個具體的研究課題入手,在公益研究計劃平臺上線后,期待與感興趣的專業研究機構共同攜手,共同開展深入的原創研究:
1.AI治理+社區方向:關注兒童友好型智慧社區的建設。厘清兒童特殊保護和一般性的AI治理原則之間的關系,并形成一套涵蓋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高效治理方案建議。
2.AI治理+可信任AI方向:聚焦計算機視覺+推薦算法。關注算法權力對人們的隱私、安全、尊嚴和社會公正產生的影響。對主要應用場景、關鍵技術進行梳理,并結合企業的自治與行業的監管,給出風險評估與治理的建議方案。
曠視徐云程表示,“曠視AI治理研究院在研究中歷來追求原創。我們希望通過此項公益平臺計劃,與有實力的研究機構一起,從底層的信息收集、數據分析做起,真正做出能夠指導實踐的研究,讓成果早日得以應用,讓城市成為人們美好的棲息家園。”
圖示:曠視首席運營官、AI治理研究院院長徐云程在進行發言
規范塑造AI未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AI
發展可持續的AI,核心任務就是確保人工智能始終向對人類和生態有益的方向發展,這需要由學界、政府、監管機構、企業、法律界等各個方面共同參與,如有任何一環缺位,AI治理都不能很好的推進。
聯合國秘書長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前執行主任Amandeep S Gill 表示,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公眾對于數據安全、所有權、隱私和知情權的擔憂”,使民眾渴望對新興的AI產業進行監督。
同時,慕尼黑工業大學AI倫理中心主任,全球AI倫理協會發起者 Christoph Lütge 認為,需要外界監督保持一定的決策權,“在我們為自己保留的決策權和我們委托給人工智能的決策權之間取得平衡。”
所有AI治理相關的研究、建議、監管規定,都需要AI企業的落地參與,才能得到切實的推進。企業的AI治理,不僅要靠社會各方的監督,更要靠企業本身的自律。盡管現在并沒有成熟的企業AI治理模式可循,但是探索本身就很有意義。正如曠視徐云程表示:“AI企業擔負著推動AI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雖然AI治理是一件“摸著石頭過河”的事業,但我們正在秉持一貫的長期主義精神,用大膽向前,小心求證的方式探索企業AI治理的道路。”
“原創”,成為了曠視AI治理行動的一個重要關鍵詞,不僅體現在研究上,還體現在機制建設上。曠視的AI治理實踐始于2019年7月對外發布了《人工智能應用準則》,為企業的AI治理指明了行動方向。隨后曠視成立了“人工智能道德委員會”、向董事會匯報,開啟了企業AI治理的機制建設。2020年1月,曠視成立了“AI治理研究院”,向社會發布2019年《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與社會各界探討AI治理的方向與界限,并開始與各界機構探討聯合研究課題。日前,曠視完成了與北大光華案例中心的合作,以曠視的案例為樣本,進行企業AI治理的有益探索。
企業的AI治理,行勝于言。曠視的實踐也讓參會的專家們多了一個從企業研究的視角。
倡導東西方協作創新,AI產業應由世界共建
在“可持續發展的AI”這個宏大命題下,東西方交流、全球協作創新在今天顯得愈發重要。
圖示:與會部分嘉賓在進行討論
受制于東西方歷史上的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在AI治理這個領域里,東西方仍然沒有做到很好的融合。聯合國副秘書長技術顧問 Danit Gal 對此十分擔憂,對于AI的接受度和適應度的不同將導致各國的AI發展走向“不同的發展和使用軌跡”。
劍橋大學未來智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Seán ó héigeartaigh 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種擔心。他曾經多次與中國各界進行交流,作為東西方溝通的樞紐,他經常會看到因為語言表述、翻譯的不同,造成不同國家的人對語義的理解大相徑庭,由此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我看到,東西方這種誤解正在加深雙方之間的鴻溝”。
與會專家同時看到,如果沒有充分的交流和溝通,隨著誤解的加深,各國會將AI發展成技術競賽,并將其貨幣化和政治化,最終導致人類無法有效解決分歧。因此,聯合國副秘書長技術顧問 Danit Gal倡議,應當在全球范圍內創建非競爭領域的合作獎勵機制,并鼓勵全球各國共同參與國際協作、進行協同創新。
曠視徐云程對此表示十分贊同,她認為東西方各國之間應當多有一些透明的信任對話,“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我不認為在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上,東西方有什么區別。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構建‘可持續發展的AI’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美好明天。”
聯合國設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在那里,曠視愿意與世界一道,用人工智能助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