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智能社會形態逐漸顯現
稍微駐足,體溫信息就被采集,在一塊液晶屏上顯示……3月中旬開始,位于北京順義區雙豐街道的泰和宜園社區,開始啟用一套全新的社區疫情管理系統,通過無接觸體溫檢測、視頻智能分析預警以及門禁管控等技術,在“無感知”“不停留”的體驗下,完成體溫檢測和對小區隔離期人員出入的技術管控。
據提供技術支撐的智能物聯產業領先企業、大數據提供商——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只要進入小區,必須通過防疫門禁管控系統的識別測試,“外地進京”“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確診病患”等都會被系統有效識別出來。目前,該小區1700余位居民已全部完成人臉信息錄入,本地社區防疫數據庫初步成型。與此同時,千方科技發布的“重點場所疫情防控云平臺”已應用到北京、河北、湖南、江蘇等地的社區、企業、交通樞紐等場所。
“疫情期間,我們的紅外視頻監測系統和疫情防控云平臺,全面提升了重點場所的主動防控能力,待疫情平息后,平臺及產品能力,將被用于公司智慧城市業務中,助力打造智能安全城市。”千方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千方科技,只是人工智能型企業發揮技術優勢抗“疫”的一個縮影——智慧物流、智能機器人、智慧診療……疫情之下,人工智能的相關應用開啟了“加速鍵”。百度、小米、京東、曠視科技、第四范式、云知聲等一系列企業,將人工智能技術輻射到輔助診斷、發熱檢測、無人服務、信息采集、企業線上化轉型等領域,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智慧”。以醫院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在武漢等抗疫一線以及全國數百家醫院,服務人群包括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達到數十萬人次。
2019年,僅北京地區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就達到1084家。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科技企業對疫情防控的有力貢獻離不開這些發展基礎和整體優勢的支撐保障,并且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未來市場需求和創新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說,疫情期間,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有效運用,在疫情監測、疾病診斷、藥物研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發布的《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調研報告》指出,疫情中大量人工智能技術投入應用,充分說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前期的快速發展和實踐積累,已經越來越商業化、市場化、普及化,智能社會形態逐漸顯現,人工智能產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新機遇。
伴隨疫情在全球蔓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在國內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在中外合作中積極發揮作用。
3月27日,騰訊健康新冠疫情模塊國際版正式開源,供全球開發者和服務機構快速搭建疫情查詢服務。疫情發生以來,百度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并通過百度大腦開放平臺開放了240項AI技術能力。據百度研究院科學家透露,LinearFold算法可將此次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
千方集團旗下的“宇視科技”在全球新冠疫情加劇之初立即采取行動,協助各國抗疫,提供各類熱成像、測溫產品,可精確測量溫度,為政府機構、醫院、學校、交通站點等各類公共場所提供快速排查服務,高效甄別發熱人員。目前,已在日本、韓國、泰國、印尼、拉美和歐洲部分國家展開合作。
▲4月1日,在尚東·數字谷一座辦公樓內,園區工作人員在閱讀智能機器人給出的用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