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區塊鏈?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存儲于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征。基于這些特征,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創造了可靠的“合作”機制,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區塊鏈再次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熱點。
搭建“信任”才是核心。

去中心化的新型數據庫、信任的機器……在網上搜索“區塊鏈”,定義不一。究竟什么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有什么用?
“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底層的IT技術。”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這樣闡述,區塊鏈用集成算法和技術的信任建立機制,改變了傳統的依賴中心節點的信息驗證模式。基于這種特性,人們可以構建在沒有中介輔助下多個參與方之間的資產交易、價值傳遞的網絡,通過建立執行智能合約,推動契約關系和規則的維護和 履行,降低信用建立成本,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通俗地說,區塊鏈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分布式的公共賬本,這個賬本由各個區塊連成一個鏈條。在傳統記賬系統中,記賬權掌握在中心服務器手中。而在區塊鏈這個“賬本”上,鏈條上的每一個點都能在上面記錄信息,構成點對點的記賬系統。因此,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舉個例子,在一個100人的村莊,張三向李四買了一頭牛,向他支付1萬元。過去,他要依靠中間人趙六,才能將自己的1萬元轉給李四。而有了區塊鏈系統,張三可以直接將自己的1萬元記到李四的賬本上,同時交易信息會傳到全村,也就是整個區塊鏈系統,使其他98個人也能看到信息。由系統記錄整個交易過程,具有可溯源優勢,防止趙六賬本丟失或李四不認賬等問題。更關鍵的是,由于以密碼學的方法加密,區塊鏈上的數據不能被篡改,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區塊鏈的核心功能是搭建信任機制。未來,價值的發布、傳播等都可能由中心的節點變成每一個人。”有業內人士說。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吳震表示,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優勢是系統中每一個信息,在網絡里多個節點甚至每個節點都保存一遍。“任何節點自行修改數據將不被認可,整個網絡因此形成了一張較為嚴密的大網。”
買大米或就能“遇見”區塊鏈
區塊鏈的優勢顯而易見。比如,可以將區塊鏈落地到公益領域,讓每一筆善款都有跡可循。以前的公益善款記錄,記賬的只是公益機構,有了區塊鏈之后,有許多賬本同時在記錄,這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你能在區塊鏈上看到每一筆資金的流向,不同賬本的記錄可以相互作證或證偽,因此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透明性和信任度。在超市或菜場,一袋大米的包裝袋上,新增了二維碼,用微信掃一掃,便能顯示基礎的產品信息,如規格、生產商、保質期等,同時也有溯源信息,包括原料接收時間、原料檢驗報告、產品出廠報告、發貨時間、收貨時間等全流程,以及產地和整個物流線路信息。用二維碼傳遞信息并不稀奇,難的是如何讓這些信息“保真”,區塊鏈便有了用武之地。
沒有區塊鏈時,對食品的追蹤要依賴某個中介機構或者公司來收集信息,如電商平臺。這種中心化的數據收集方式,理論上存在數據被修改的可能。而在區塊鏈上,數據在產生的當下,就由產生者自己即時上傳各種倉庫物流信息,且信息不能被篡改。數據一旦出現問題,區塊鏈上的數據由誰、什么時候上傳,可以根據時間戳追責。不像之前,供應鏈上各方相互推卸責任。
除了供應鏈,如今區塊鏈的應用范圍還覆蓋了金融服務、征信、社會公益、電子政務、醫療健康等多個行業。比如,區塊鏈可以幫助進行醫療數據的存儲、管理和共享。不同醫療機構保存了大量居民的健康數據、藥品來源信息、電子保單等敏感信息。但一直以來存在數據共享和傳輸難題,導致醫療機構對用戶健康醫療數據的利用較差。除了數據格式不統一等問題,居民更多擔心,醫療數據打通“聯網”后,自己的隱私問題怎么保證?數據交給誰保管?誰有調取權限?對此,區塊鏈也提供了解決思路。目前已經有公司通過區塊鏈技術保存醫療數據,居民去看病的時候,可以將醫療記錄中部分數據,授權給醫生。未授權的數據部分,在別人看來就是一團亂碼。如此一來,數據不被某個醫院或者第三方機構保存,患者的個人隱私有了保證。
未來已近,但仍需“理性”那么,我國目前的區塊鏈技術發展如何呢?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強化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這是區塊鏈首次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被列入規劃。此后,一些地方陸續出臺推動區塊鏈產業的政策,已有20多個省份布局區塊鏈產業。
根據《人民日報》報道,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在區塊鏈領域已具備一定技術產業發展基礎。技術研發方面,骨干企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區塊鏈性能、效率、安全性。標準化方面,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已獲籌建,標準體系加快構建完善。產業生態方面,涵蓋底層基礎設施、應用基礎平臺、行業應用開發以及周邊配套服務的產業鏈初步形成。不過,報道同時指出“雖然已經開始探索區塊鏈在物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落地,但總體看,由于涉及場景較為復雜,落地模式還不夠清晰,區塊鏈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處于起步階段,還須完善技術,找準應用場景,解決工程實施等現實難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的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就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等問題作了專題講解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純認為,中國主要的研究熱點集中于聯盟區塊鏈的關鍵技術:首先是聯盟區塊鏈高性能技術,包括高性能的共識算法、高效智能合約引擎,也包括新型的共識機制;第二是區塊鏈安全隱私關鍵技術;第三是高可用性的關鍵技術;第四是高可擴展的關鍵技術。
談及區塊鏈監管,他認為目前區塊鏈監管技術發展趨勢有以下幾點:1.區塊鏈節點的追蹤與可視化;2.聯盟鏈穿透式監管技術;3.公鏈主動發現與探測技術;4.以鏈治鏈的體系結構及標準。
區塊鏈未來已近,但也要保持理性。10月28日,滬深兩市共有112只區塊鏈概念股漲停。當晚,多家公司開始進行風險提示。《中國證券報》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分析:“2016年可以說是A股上市公司布局區塊鏈元年,但截至目前該項業務對企業業績產生較大影響的幾乎沒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尚處于產業發展初期,應用落地不成熟,反映到A股上市公司投資上,就是相關實質性投資內容較少,以概念性主題投資為主。只有技術和人才儲備較強的區塊鏈公司才能走得更遠,更有希望實現大規模應用并兌現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