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扮演著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各類“人工智能”應用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催生,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此期間迎來大爆發。
不管是在各重災區醫療前線,一些科研單位和機構利用人工智能檢測技術研制出的病毒高效檢測機器人,消毒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問診機器人等等均加入到疫情防控的隊伍中。或者是在抗疫后方,人工智能企業推出的紅外測溫儀、人臉識別門禁等設備,在不少地區商場、地鐵站、機場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以無接觸的方式對人們進行實時體溫檢測、佩戴口罩識別、預警。以及在病毒檢測和藥物研發方面,互聯網企業開放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助力醫療機構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加速了病毒識別和治療藥物研發。
疫情無疑極大刺激了無人化需求,將促使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實現商業化落地。陸峰認為,這次疫情為無人機巡檢、無人車送貨、流動人口人臉識別管控等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試驗田,不僅提供了實際應用展示平臺,也培育了用戶應用習慣,這些都會為人工智能日后普及應用提供極為有利的促進因素,加速某些人工智能應用的推廣普及
但是疫情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有很大局限性。雖然人工智能的替代人力特性在疫情防控中很大程度上地減少了人員接觸,但目前來看各類人工智能技術還不夠成熟,比如無人車送貨智能化程度不高,對場地環境要求比較高;無人機巡檢存在必須人工干預、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由于眾多的條件限制,人工智能技術可能還難以快速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總的來看,要實現對專業服務人員的完美替代還面臨著很多技術瓶頸。
疫情給各行業帶來的不只是應對和挑戰,這同時也將是機遇和發展風向,人工智能的價值將在疫情過后繼續向各行各業延伸,大勢所趨,疫情將加速新經濟模式發展,這勢必對人工智能技術演進及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