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零售這3個字不斷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頻率非常很高,也讓大眾慢慢熟悉什么是新零售,然而此新零售的推動過程也是跌宕起伏,沒有想想象的那樣平穩向前,在剛過去的2019年也是一言難盡。.
“倒閉”、“關店”、“融資困難”、“資金鏈斷裂”,似乎成為了2019年,圍繞在一些新零售獨角獸們頭頂最多的幾個關鍵詞。新零售的概念從2016年提出至今,多方資本在經歷了瘋狂地燒錢試水后,逐步回歸冷靜,許多平臺都放慢了擴張的步伐。
然而春節前夕,新冠疫情的爆發,卻使得這個行業再度“沸騰”,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美團買菜、京東到家、每日優鮮等一些主打生鮮產品的新零售平臺,在疫情期間訂單量爆表,甚至一度出現了運力超載的現象。相較于大部分傳統零售商,防疫期間的生鮮新零售們,展現出了強大的活力。
疫情帶來生鮮商品線上消費熱潮
所謂的新零售,本質還是通過數字化和科技手段,提升傳統零售的效率。生鮮市場由于所涉及的瓜果蔬菜、禽蛋魚肉等商品,基本都屬于居民生活保障的必需品,關系著大家一日三餐的口糧,因此一直以來都是試水新零售呼聲最高的領域,涉足者無數。
目前主流的生鮮新零售運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店倉一體,一種是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簡單來說,前者是線上線下一體,既可以給消費者提供到店服務,也可以提供到家服務;后者則僅限于為消費者提供到家服務。
疫情期間,在國家“少出門,不聚會”的防疫指導方針以及各地政府嚴控人流的管制措施下,出門購物成了件異常“奢侈”的事情。消費者也因為聚集性場所可能引發交叉感染,而心生出門購物的恐懼。因此,提供到家服務的生鮮新零售們,成了大家解決一日三餐的首選。
從各方渠道不完全統計的數據來看,疫情期間,尤其是春節階段,盒馬、叮咚、美團等一些生鮮平臺的線上訂單量,普遍都較以往同期有2-10倍的增長。訂單增長的背后,是疫情催生的對消費者習慣的改變。
疫情極大提升了生鮮新零售企業的市場滲透率。根據招商證券2月9日發布的疫情期間進行的四個一線城市小范圍調查顯示,盒馬鮮生單一品牌成了僅次于超市和菜場的第三大的“買菜渠道”。
不少難以轉化到線上的大爺大媽,也由于這次疫情的爆發,開始在兒女的指導下使用線上買菜App了。而日常習慣在外就餐的年輕人,也因為疫情期間餐館的關門,開始琢磨起了做飯。為了方便,以往生鮮平臺關注度沒有那么高的成品菜、半成品菜也得到了青睞。
據市場分析人士稱,成品和半成品菜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但今年的銷量尤為驚人。以盒馬鮮生為例,疫情期間,其賣的最好的半成品,日均銷量是以往的10倍。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也在過年期間,聯合了一些供應商上線了一些半成品菜系。
或許是眼饞這些生鮮新零售企業的熱鬧,不少傳統零售企業也加快了線上布局。據京東到家統計,疫情期間已有包括永旺、綠地優選在內的近40家連鎖企業做了線上布局。
模式彈性靈活應對疫情各種變化
不過,盡管消費習慣的變化帶來了訂單量的激增,但也給這些生鮮新零售商制造了不小的麻煩,尤其體現在對運力能力和供應鏈能力上。
不少媒體報道,疫情期間,生鮮平臺以往對外宣稱的30分鐘,1小時達的口號,幾乎都無法準時完成。前置倉代表每日優鮮便在春節期間對部分地區的配送時間做了調整,華北地區的配送時間全部調整為了2個小時。
市場分析人士稱,春節休假、全國運力主要集中抗疫物資輸送,疊加消費者恐慌帶來的屯搶貨品,是造成生鮮平臺運力壓力的主要原因。
對此,一些生鮮平臺也展示出了他們運營模式靈活的一面。店倉一體的代表盒馬,首先在圈內吹響了“共享員工”的號角,通過與一些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傳統行業,比如餐飲、百貨等合作。一方面幫助其他企業解約空轉的人員成本;一方面也解決自身人力不足的問題。
盒馬還積極開拓了網約車、出租車渠道,來提升平臺的運力。央視新聞今日報道,盒馬甚至還與武漢公交集團對接,使用對方空置的公交車來運菜。此外,盒馬使用了社區團購這種規?;瘑蔚姆椒▉斫鉀Q運菜的難題。
據盒馬方面介紹,通過上述對運力提升的一系列手段,公司率先在行業恢復了運力,目前除武漢以外,全國其他地方已基本恢復節前峰值水平。而盒馬“共享員工”的思路,也得到了業內的效仿,先后有京東、每日優鮮等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共享計劃。
激增的訂單,也對各家生鮮平臺的供應鏈能力提出了挑戰。
穩定的供應鏈,確保貨源充足,是保證生鮮平臺用戶體驗的根本。盡管就目前生鮮新零售們的體量,都不具備變革供應鏈的能力,但相較于前置倉企業,線上線下的店倉一體化模式,似乎更具優勢。
主要原因在于,店倉一體模式下,在商品品類的提供以及采購量上都要高于前置倉,因此相對上游而言會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目前,盒馬一家門店的商品品類超過7000+,而每日優鮮更新的前置倉2.0僅有3000+。
盒馬方面介紹,疫情期間,盒馬便與農產品供給端建立了價值共同體,合作的500家直采基地,以及紐瀾地、西鮮記等合作供應商,使得盒馬不斷供成了可能。
據了解,盒馬線下一天可以進行多次補貨,全力保障了貨架是滿的。因此即便因為線上運力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消費者依然可以通過其線下門店保障基本的生活供應。
盒馬店倉一體的模式,疫情期間,不僅滿足了自身的靈活調整,還在一定程度,通過其到家服務幫助到了一些聯營的傳統企業。
Butcher牛排肉鋪是伴隨盒馬一路發展起來的“盒品牌”,在全國各地的盒馬門店中都有現場煎制牛排的檔口,主要提的是供堂食服務。春節前期備了大量的貨品,疫情爆發之后便遭遇了打擊,營業額一度跌至原來的15%,大量牛肉庫存無法消耗。
Butcher花了兩天決策,將其現有的堂食服務,轉化成了半成品在盒馬線上銷售。這個舉措,也幫Butcher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到2月22日,Butcher的全國營業額達到了節前的140%。
被迫上線的消費者粘性有待考量
整體來看,本次疫情的發生,短期來看似乎對于生鮮新零售的所有玩家都是利好。知名咨詢機構羅蘭貝格認為,到家服務以及線上線下一體的服務渠道,由于滿足了本次疫情的“非接觸性”需求,受“棘輪效應”的影響,疫情結束后,新增客戶留存將使得上述渠道受益。
不過,羅蘭貝格也表示,對于不同的新零售渠道,本次疫情影響的周期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在羅蘭貝格看來,僅提供到家服務的純前置倉模式在本次疫情中受益的程度和周期要遠小于提供線上線下一體的店倉模式。
該機構認為,盡管前置倉模式會從“棘輪效應”中受益,獲得增量客戶,并且疫情期間的業務表現會增加企業和資本市場對業務模式的信心,有利于企業后續的持續融資,但長期來看純前置倉的業務模式仍需時間驗證其盈利能力。
其實,對于前置倉模式的質疑這兩年就沒有停止過,去年傳出的很多倒閉、即將倒閉或者融資困難的生鮮新零售,基本都使用的是前置倉模式。
雖然通過數字化的能力,前置倉企業,可以使得該模式下的貨物的周轉、損耗率、售罄率等指標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模式本身由于品類的限制依然存在客單價不高、復購率低的情況,使得企業盈利的可能性變得撲朔迷離。
此外,當下生鮮平臺的各類數據,存在疫情過度催熟的嫌疑。不少市場聲音認為,疫情期間訂單和客單價的爆發式增長,可能并非消費者真實的需求,更多的源于一些囤積行為;部分線上買菜的用戶,也可能是被迫轉來線上。
因此,當疫情過后,這部分訂單量以及消費者的采購渠道可能會面臨較大程度的回歸。
之所以會推崇盒馬鮮生的店倉一體模式,羅蘭貝格表示,生鮮品類標準化程度低限制了純線上企業對實體門店的替代作用,生鮮類產品仍是消費者選擇門店購物的重要因素,而盒馬具備門店和互聯網模式的雙重屬性,在疫情后有更長足的發展機會。
本次疫情凸顯了未來零售的發展方向。未來不會再有新、舊零售的區分,行業巨頭一定是線上線下同步發展。
疫情的突然出現,也成就了新零售,宅經濟的發展,未來,會有會出現圍繞宅經濟出現的消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