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mberg 的最新報告稱,2019 年區塊鏈創業投資下降 60%,降至 16 億美元。但是與此同時,微軟、沃爾瑪、IBM 和三星等大型企業都紛紛部署了自己的區塊鏈,或與人合作開展區塊鏈的使用。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匯豐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幾家銀行也發展出了自家的區塊鏈部門。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具有真正分布式精神的公有鏈逐漸消失,而早期的對手卻成了這些技術的倡導者?
采用雖然緩慢,但終究會采用
各國政府和政界人士經常因未能理解區塊鏈技術而受到強烈譴責。最初許多人并不在意加密貨幣的繁榮,從而導致 2017 年最初的代幣發行充滿了詐騙。后來,人們開始反對、監管和關閉區塊鏈項目,這對該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傷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開始慢慢接受這項技術。
中國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最初禁止區塊鏈項目。然而,2019 年 10 月下旬,政府要求在區塊鏈發展方面做出 " 更大的努力 ",以 " 超越其他國家的優勢 "。雖然加密貨幣仍被禁止使用,但這表明這項仍處于萌芽狀態的技術開始逐漸崛起。
公有鏈與私有鏈
值得注意的是,各個企業都擁有自家的區塊鏈,即 " 私有鏈 " 或 " 企業鏈 "。它們與傳統的 " 公有鏈 " 有下列幾個方面的不同。
與比特幣或以太坊等公有鏈相反,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私有鏈。私有鏈中的每個節點都是由企業專門選擇的,在有些情況下還會采取措施來證實客戶的身份。
出于同樣的原因,私有鏈中的信任也很容易建立。由于節點都是確定的,因此不法分子試圖破壞私有鏈的風險很低。即使他們想嘗試,也不能匿名進行。
由于私有鏈中的節點較少,而且可以使用不同的共識機制,因此交易的速度更快。Hyperledger 每秒最多可處理 2 萬個事務,而以太坊則只能處理 15 個。
私有鏈不需要 " 獎勵 "。常見的區塊鏈項目必須為節點礦工付出的工作和消耗的能量支付酬勞。而在私有鏈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些項目背后的動機是不同的。
同樣,私有鏈的更新也很容易。公有鏈需要大多數參與節點的共識,如果產生分歧,就有可能導致分裂,從而產生新的區塊鏈。企業鏈中沒有這樣的需求,因此可以更輕松、更快速地更新代碼。
由于這些原因,啟動私有鏈的難度相對較小。"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項目首先需要學習如何啟動私有鏈以及使用私有鏈,然后待時機成熟或有需要的時候,再使用公有鏈。" 區塊鏈提供商 Nem Foundation 的首席技術官 Nate D'Amico 說,這家公司能夠同時提供公有鏈和私有鏈形式的解決方案。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也有人青睞公有鏈:當你需要與不了彼此的個人聯系,同時還需要協作和交易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公有鏈。這也是比特幣誕生的原因:無需中間人就能實現點對點交易。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需要企業區塊鏈?如果我們拋棄區塊鏈的主要特征,為什么不能只使用分布式數據庫呢?
區塊鏈的真正用途
事實證明,即使對于企業而言,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優勢。其中涉及一些商業問題。
企業嚴格控制了加入區塊鏈的節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決定了系統的運行方式。當幾個競爭者需要合作時,區塊鏈可以提供一種理想的媒介,讓他們在互不信任的環境中進行合作,同時又不會讓一方掌握過多權力。有時這甚至可能是一個政治問題,例如當沒有一個位置來集中托管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數據庫時。去中心化還可以防止一方收取過多的中介服務費。
最后,還有安全的問題。區塊鏈帶有冗余、加密、同步和防篡改的功能。D'Amico 表示:" 區塊鏈架構的設計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其開放性、協作和多方之間的數據交互可以讓數據庫技術更加安全可靠。" 也就是說,區塊鏈提供了一種最佳的保存數據方式。
但是這種好處也有缺點。D'Amico 解釋說:" 采用私有鏈和公有鏈有一個灰色地帶: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法規,和選擇在區塊鏈上保存個人身份信息以及其他相關數據的組織。你無法控制數據副本的存放位置(取決于網絡的運行方式,例如全球分布式網絡),也無法利用被遺忘權,因為這些數據本質上是不可變的,因此無法從歷史中刪除。"
介于中間地帶的區塊鏈更有可能存活下來
區塊鏈的發展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它不會取代中央權威機構。相反,趨勢表明,半中心化或政府規制下的區塊鏈更有機會存活下來。創業公司需要明白他們必須遵守政府法規,不是因為需要向權威屈服,而是完全出于公共的利益。
歸根結底,區塊鏈要求你對代碼和算法的信任甚至超過人類,而有些人則不愿意這么做。信任的代碼和算法可能只適用于簡單的情況,而邊緣案例則需要神諭和人類的權利來爭辯。
盡管如此,區塊鏈提供的不可變和防篡改分類賬的功能仍然可以幫助當局濫用權力。與大多數技術一樣,區塊鏈的使用也需要找到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