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云+人工智能”的組合,產生顯著溢出效應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云上的IT基礎設施占比超過了傳統數據中心,成為市場主導者。這反映出,“企業上云”已完成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云計算技術的普及,讓人工智能這樣需要海量數據和大規模投入的前沿科技不再高不可攀。基于云計算平臺使用人工智能,能極大降低成本,為各行各業最大程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可能。
與此同時,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技術的成熟與普及,也加速著云計算的技術演進,并促進云計算市場快速發展。劉松介紹,云平臺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這些新的技術應用的基礎,隨著新技術的普及,對云平臺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更大的算力支撐、有力的安全保障。
專家表示,融合是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重要特征。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這些技術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例如,物聯網產生海量數據,5G用來傳輸和交換,而數據存儲與計算需要云平臺作為承載,人工智能也需要云平臺提供算力和數據支持。其中,“5G+云+人工智能”的組合最具代表性,三者緊密融合,釋放出巨大能量,進一步推動“智能制造”“智能網聯車”“智慧城市”等產業的發展。
當然,對云計算來說,在與其他新技術融合同時也面對挑戰。專家指出,5G最先落地也是用戶體驗最直接的場景,將是大帶寬的應用,所產生的海量連接、規模效應將對云平臺造成很大沖擊。邱躍鵬認為,只有跨越了規模效應的門檻后,云計算才能更好地把技術創新轉化為產品創新,并提供產業升級的整體解決方案。
他說,隨著云計算承載的業務規模越來越大,軟件和硬件的結合成為剛需,用軟硬件一體化技術搭建出更強壯的基礎設施平臺,會成為云計算發展的重要趨勢。
專家指出,作為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國云計算產業已進入發展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推動云計算、5G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讓云計算服務的門檻越來越低,真正可以像水和電一樣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