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科技巨頭都已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高速率、低延遲、廣連接的5G網絡,讓本地APP主導的移動互聯網模式正在變得“多余”—— 當所有的數據、服務都在云端,意味著用戶無需再依賴任何一個超級APP或者是單獨的智能終端設備,數據服務將根據用戶的場景化需求,優先選擇距離用戶最近、體驗最好的終端設備進行主動智能服務,并且通過數據高速流動建立全場景無縫連接的智能體驗。
主要科技企業都已加入這場賽跑。比如華為、小米、vivo、OPPO在內的企業選擇在5G到來之際爭搶IoT布局,互聯網巨頭們則在重新押注包括智能音箱、智聯汽車在內的新型智能硬件設備。出乎大多人意料的是,擁有豐富硬件終端和技術布局的家電企業,也同樣成為這場新技術時代用戶入口強有力的競爭者。
在5G這個大技術趨勢確定、但市場競爭格局充滿變數的賽道上,TCL“技術加速度”背后的意圖無疑值得思考與關注。進入5G時代,家電行業開始呈現出日益清晰的兩個核心技術方向:優化式創新與顛覆式創新。其中顯示技術繼續突破是家電技術優化的核心方向。5G、AI技術與IoT硬件設備的聚合,正在給整個家電行業帶來顛覆式的變革機遇。
原因顯而易見:5G的到來,無處不在的高速連接,智能終端設備的“去中心化”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未來與用戶高頻交互的,是不同場景中現實存在甚至是虛擬存在的各種屏幕,而非再去用手指低效地觸屏單一設備和簡單遙控。這要求未來科技企業必須具備兩個能力:第一是為用戶打造無處不在的屏幕,第二個是給用戶提供場景化的智能服務和擬人交互。
5G的到來,讓“顯示無處不在”正在成為現實。用戶在智能家庭場景中,未來的墻壁、鏡子,甚至是窗戶都可以作為顯示屏幕,智能家庭只有完成“去中心化”,才會給用戶真正無處不在的便利和交互變革。這也是TCL工業研究院致力于量子點材料和工藝、聚華公司牽頭組建的“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以及華星光電積極布局大尺寸觸控模組、拼接墻、車載、OLED顯示模組等高端顯示應用領域的重要原因。可以預計,伴隨5G從網絡建設階段走向應用技術落地,“顯示無處不在”的到來將會讓TCL在新型顯示技術領域布局的前瞻性與重要性更加突出。
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實際上很早就被應用在智能電視產品創新上,比如視頻信息流的智能推薦、智能語音交互與語義識別,以及圖形圖像本身的增強方面。之前外界所不熟知的是,TCL已在美國、波蘭、香港、西安、武漢和深圳設有研發中心,在語音、語義和圖像領域構建了大量自有數據,包括建立了25個大類垂直領域數據集。
5G應用技術。作為全球主要的手機企業之一,TCL曾歷經2G、3G、4G到5G的“全通信”發展周期,面臨5G重大技術變革也相比其他家電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有著更加深入的洞察、更加準確的判斷。
由此來看,TCL在5G應用技術的布局遠非一日之功,而是TCL借助其通訊產業平臺的長期積累。更重要的是,5G牌照的正式發放,讓TCL原有三條技術戰略主線已經逐步落地的條件下,激發出了新的產品創新動能和業務拓展勢能,因此將5G應用技術此時列入TCL技術戰略主線,可以說是TCL技術路線的必然舉措,也符合外界對TCL技術變革的預期。
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技術。AI、IoT、5G技術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的聚合,讓人類科技發展歷史上關于“智能制造”的夢想從概念逐漸走向現實,這也是宏觀層面國際大國發生5G“角逐”、企業層面BAT、華為等巨頭企業紛紛殺入“To B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原因。
作為中國最頂級的半導體企業,以及半導體顯示產業對于高精度和高質量的要求,華星光電從立項開始就致力于全球最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開發和導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APP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了虛擬數據流與實體產品流的無縫銜接,靈活根據客戶需求生產定制化產品,實現“柔性智造”。通過實現智能制造,華星全面提升了生產運營效率,使成本降低2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生產效率提高25%。目前,華星光電的的面板工廠已基本實現全自動化生產,同時正在建設更高水平的工業互聯網及大數據系統。
伴隨5G時代正式到來,TCL在智能制造領域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能力,可以更好地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制造優化與升級方案。也可以基于自身智能制造優勢,以及全品類終端硬件布局與新型顯示技術向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制造服務。比如TCL專門孵化成立了格創東智科技公司,在融合5G、AI、IoT、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硬件制造行業之后,其目標是成為行業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這也就要求TCL必須聚合產業鏈最廣泛的合作伙伴,面向5G萬物互聯時代為用戶提供最廣泛的硬件品類與智能服務。在這個跑道上,全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壟斷”,開放、合作、共贏,是唯一的選擇。
為了協同全球眾多的研發中心、實驗室和制造加工基地,TCL在內部成立了專門負責技術研發協同部門,一方面與產品市場部門協調,了解和洞察用戶需求;另一方面與全球技術資源部門協調,圍繞用戶需求構建產品,負責技術趨勢的追蹤與研發創新。這也是包括微軟、華為這種國際化研發、全球資源支撐的高效技術突破與創新轉化模式。
從常理上來說,越是在研發與核心技術上擁有顯著優勢的企業,意味著其商業“護城河”越高,技術開放的難度也就越大。“技術合作”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這種轉變背后一定充滿了內部爭論,這也是至今很多科技企業表面強調“生態共享”,但實際上開放動作都小心翼翼的原因。
在全球技術研發布局的情況下,將研發模式從“單引擎”更換為“雙引擎”,并且還要保證加速度與安全性,對企業研發的節奏、連續性、內外部協調與對接能力都挑戰巨大,甚至可以說高風險。而TCL全球研發模式可以快速完成切換,從根本上來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TCL已經非常清醒地認識到5G萬物互聯時代,傳統“閉門搞技術”的局限與“開門技術共享”的重要性;另一個是TCL在此之前已經開始與全球頂級學術研究機構、科技巨頭的研發合作。比如2017年TCL與香港大學共建“新型印刷OLED材料及技術聯合實驗室”、與Google、亞馬遜、IBM、百度、騰訊等全球頂級企業開展人工智能在產品應用領域的深度合作等。
TCL這種“自研+合作”的模式有些類似于華為與國外高校合作中使用的“高校燈塔”思維。華為與全球高校的重點實驗室合作,加強整個行業的基礎科學研究與前瞻性技術的預研。這種模式就像全球最智慧的“外腦”,幫助TCL與華為可以更好地追逐全球最領先的技術方向,以及全球最優秀的人共同推動技術的迭代,并加速企業自身研發水平與思維的不斷進化。
《壹觀察》認為,在5G、AI、IoT等重大技術的融合變革期,人們往往將目光放在Google、亞馬遜、阿里、騰訊這些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巨頭上,但他們的龐大身影形成的聚焦效應之外,新技術時代充滿不確定性的領跑者身影已經浮現。每一個新技術時代,都有傳統巨頭的衰亡史,也有新科技巨人呼嘯而來,這才是科技與技術創新的魅力所在。TCL公布的“四大技術戰略主線”,以及主動推動自身研發模式的進化,實際上是用確定性的技術布局,聚合更多的合作伙伴與先進研發力量,去應對確定性的技術趨勢與不確定性的市場格局變動。這是一招妙棋,也是科技巨頭們面向萬物互聯網時代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