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進展與成效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決策部署,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在全國31個省開展5G+醫療健康創新試點項目987項,上海、浙江、安徽等15個省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和社會治理實驗,北京、山東、海南等12個省開展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提升基層醫生服務能力。安徽應用智醫助理系統,提供常見病輔助診療、醫囑和門診病歷質控、慢病個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來已覆蓋全省169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1.7萬個村衛生室,提供輔助診療2.8億余次,基層高血壓控制率達到69.3%,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二是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浙江通過提供自助結算、診間結算、移動終端結算等智慧結算方式,方便患者結算費用,門診智慧結算率達79.1%,提升了患者就醫便捷性。上海應用精準預約和智能預問診系統,三級醫院平均候診排隊時間低于30分鐘,初步實現“候診即就診”。
三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北醫三院在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智能處方前置審核系統,實現處方自動審核、不合理處方攔截等功能,1年來審核處方30多萬張,有效提升基層醫療安全和質量。
四是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浙江省的浙江醫院應用智能重癥醫學輔助決策系統,1年來使用1600余次,重癥患者評估準確率達到100%,膿毒癥預測準確率89%,死亡風險預測準確率93%。上海瑞金醫院集成視覺、觸覺等傳感器研制智能監測床,有效監測患者行為狀態,無感獲取患者呼吸、脈搏、心電等生命體征信息,實時提醒預警,2年來已監測住院患者1.33萬例,患者院內不良事件率下降50%。
五是提升患者康復效率。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山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應用康復訓練機器人,幫助癱瘓患者改善或恢復四肢運動功能,1年來治療患者3萬余例,有效提高康復治療針對性,縮短康復時間,降低治療費用。
六是提高醫生工作效率。福建省立醫院應用智能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采集口腔門診病歷和超聲檢查結果,大大減輕了醫生病歷書寫時間。
七是提升應急救援能力。上海應用人工智能搜救機器犬,實現地震、火災等應急救援現場的地形勘探、生命搜救和醫療急救物資配送,指導現場醫生救治和急救資源部署調度,提升應急救援的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