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AI創業公司來講,大灣區確實是“良田”。大灣區發展人工智能有獨特優勢:世界一流的制造業、服務業、物流和終端產品,同時具有完善的產業發展模式,即香港的大學+珠三角高水平的制造業基礎+內地巨大的市場需求。”
官方數據顯示,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在2017年就已經達到約260億元,約占全國1/3,帶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相關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及相關產業規模均居全國前列。
這里既有華為、騰訊和華大基因這樣的巨頭,也集合了商湯科技、大疆創新、優必選、碳云智能、云從科技、圖普科技、小馬智行、小鵬汽車等當前國內AI領域半數以上的“獨角獸”。但不容忽視的是,國內大量的人工智能創企尚處于商業化的起點。
億歐智庫《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顯示,2014-2017年間,國內約700家人工智能創企獲得投資,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但在商業落地前100強的公司中,接近七成企業年營業收入不足2億元,四成以上企業僅為1億元以內。即使是排名前列的寒武紀科技、曠視、商談科技、云從科技等“獨角獸”,年營收規模也在10-20億元范圍內,難與巨頭并肩。
另一個數據可以側面反映中國AI技術的商業化程度,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1997年至2017年,中國AI論文產出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全球AI論文產出最多的20家企業中,中國僅有國家電網上榜,排名第14。
業內觀點認為,隨著AI技術商業化的壓力增大,人工智能初創企業面臨倒閉潮。這一趨勢目前在投資領域亦有征兆: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委員會2018年報告顯示,全國人工智能企業4040家,但拿到風險投資的公司合計1237家(含31家已上市公司),只占總數的30%。
一方面是行業的萬億前景,一方面是創企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云從科技的第二大股東——佳都科技CEO劉偉今年指出,“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至今,將在今年迎來黃金爆發期,主要是應用場景大規模落地,產業發展經歷了從注重技術到體現產品,再到大規模場景落地的過程。”
但他在談及投資獨角獸問題時也對新浪財經表示,當前不少AI創業公司雖然擁有技術,但是技術難以匹配實際應用場景,因而商業模式并不成熟。
對此,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的看法是,AI進入了商業化的深水區,“今天當我們要求把人工智能和商業業務進行嚴格、緊密整合的時候,我們發現它的難度更大,它的需求更復雜,它實現的周期可能會更長。”他認為在應用為王的階段,AI賦能極為重要。他以創新工場去年成立的子公司創新奇智為例,后者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企業提供 AI 相關產品及解決方案
“1.0到2.0,從科研到商業賦能轉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在于前期我們發現AI都是摘了那些比較容易摘的果子,AI把互聯網的內部大數據、流程里面的廣告預測、商品推薦全都摘掉了,這些果子特別容易摘,因為只要把AI技術用起來就能得到結果。
然后AI把一些淺層感知的果枝摘掉了,比如說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影像的理解,這些摘掉之后發現接下來AI干什么?這就涉及到AI本質到底是什么的問題,AI本質是應該幫助人類的各個行業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他認為,從世界范圍來看,人工智能技術正從科研突破向商業落地穩步發展。從科研實驗室中走出來的深度學習、遷移學習、強化學習等技術已經開始深入到金融、安防、零售、制造、交通、物流、倉儲、能源等具體的行業領域,并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通過智能算法大幅提升業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距離上述目標期限還有一年,人工智能創企能否借助大灣區的“天時地利人和”走進商業化時代?或許我們不久就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