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人本消費時代。這個時代,是人們在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后,所表現出來的圍繞心理需求發生的更高品質、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消費追求。
在新的消費環境下,消費需求表現得更為復雜,消費者既重視滿足基本需求,又重視消費品質,還關注消費體驗。
在這種新的消費概念中,物品的功能、人對物品功能產生的印象以及包含人與物相互關系的時間與空間成為人們的消費對象。這種消費形態,就是“消費空間”。
那么消費空間應該如何打造?品牌可以如何通過一個“空間”獲得更多的收益?我們可以通過解析當下幾個案例來了解:盒馬鮮生、一條生活、名創優品。
01打造“效率空間”的盒馬鮮生
對于傳統生鮮行業而言,不管是超市還是小門店,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打造一個“場”,讓用戶來到自己的門店購物,完成交易。在這個“人貨場”的交易結構里,門店是交易的終點。
但對新零售行業而言,門店是交易起點,交易的終點在電商。只有把交易放到線上完成,才能突破線下交易的極限(比如場地限制)。盒馬鮮生把方圓3公里內的用戶,通過良好的體驗吸引到門店并轉化為線上會員。用戶有時間就來線下體驗,沒時間就在線上購物。
場景的本質是內容傳播和物流的高效組合。在盒馬鮮生,不但有商品陳列區,還有一個堂食區,以及若干食品加工的檔口。用戶購買后支付一定費用,可以加工成菜品,現場享用。
這為用戶創造了非常好的體驗,不但可以打消他們線上下單可能產生的疑慮,還能獲得用戶對自己的信任和偏好。
多數生鮮產品都會受時間、產地等客觀因素影響,這導致用戶每次體驗生鮮產品時的感受很難保持一致。因此,用戶在線下經常會挑選自己認為最好的食材,以獲得更好的體驗,但用戶如果在線上購買就失去了“挑選”的機會。
既然用戶對在網上買生鮮不放心,盒馬鮮生干脆讓他們在現場吃,從而打消他們的顧慮,建立信任。
而且,在盒馬鮮生購物的用戶,只能用盒馬鮮生的App買單。店里有免費WiFi下載APP,店員還會教你如何操作APP。一些老年人對這種玩法很不適應,很多人不會裝App,甚至沒有支付寶,更不懂什么綁定銀行卡,會因此離開。
奇怪的是,這些用戶表面看起來離開了,但因為盒馬鮮生的性價比更高,他們會讓孩子幫他們下載App,然后回來繼續購物。在盒馬鮮生的APP作用下,越來越多的用戶會被鎖定。
不僅如此,有些不想出門買東西,但住得不遠的用戶,能否吸引他們在App上購買?盒馬鮮生用“速度”解決了這個問題。用戶如果在盒馬鮮生門店3公里的范圍內用App下單,30分鐘內就能拿到新鮮的蔬果和海鮮。這樣的速度會讓用戶更離不開你的服務。
為此,盒馬鮮生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開發出智能懸掛鏈傳送系統。基于這個系統,盒馬鮮生把門店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工作人員把本區域的商品揀好、裝在袋子里、掛在懸掛鏈上,傳送到后場匯集。
然后,后臺打包裝箱,交給快遞員送貨。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快遞員接過包裹后,會在20分鐘之內送到用戶家里。
10分鐘出貨,20分鐘送貨,一共30分鐘。這樣的送貨速度,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因為最后一段路不需要用冷鏈車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傳統時代消費空間三要素為產品、消費者和渠道,而在人本消費時代,產品功能的高品質和消費的高體驗成為消費者的核心訴求。
從線下到線上,再從線上到線下,盒馬鮮生完成了整個新零售的閉環空間,通過提高各個環節的效率,打造出一個專屬的“效率空間”,從而鎖定更多用戶,提高了用戶的復購率。
02自線上到線下構建的新零售空間
作為中國最大的視頻類原創微信公眾號,一條從內容起家,以生活美學為核心,吸引了3500萬+的粉絲用戶,并創立了瞄準中產階級的電商平臺,甚至涉足了實體商業。
從電商平臺“一條生活館”到線下門店,一條匯聚了10萬件來自全球的優質生活良品,單日最高銷售額近1億,2018年上半年還有1億多廣告收入。其中電商客單價超過500元,全年復購率50%以上,超過一半的購買來自App。
可以看出,一條在線上的布局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那么一條又是如何布局線下?
目前,一條在上海、南京、北京、杭州分別開了門下實體店,盡管不同地域的門店各有自身的特色,但依舊可以可以找出不同門店之間的關聯。
幾乎每一家店的門口都有高清大屏幕播放視頻,這不僅跟一條內容平臺相呼應,還成為了一條線下店的一大特點。為了突出以商品為核心的理念,門店通過樸素簡約的設計風格,強調自己“一家賣好東西的店”的形象。
在店內,一條采用了隱藏式的設計,不給商品打追光燈,讓用戶自己感受。店內還有圖書文創區、美妝洗護區、數碼家電區、美食餐廚區、家居生活區、海淘體驗區以及咖啡區幾大區域。
其中,咖啡和圖書會放在最搶眼的位置。在這里,功能、場景、體驗是構建消費空間的三大基礎要素,核心就是讓消費者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繼而在情景中自覺消費。
一條線下門店注重場景式消費和空間體驗。在商品選擇方面,一條線上線下的選品標準差異不大:顏值高有設計感、品質最好、性價比高、日用。同時,線下門店會根據線上的銷售數據,從線上10萬件生活良品中精選出幾千件熱賣的商品。
更重要的是,
一條門店內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有樣品可試用。
比如,供人坐的椅子上會擺著日本矯姿坐墊,售價
1499元,用戶如果愿意也可以試坐。店內還提供了桌椅,可供20多人休憩。
一條的線下門店延續了線上的優勢,通過大量文案和內容為用戶導購。線上,一條對于商品的品牌故事、功能詳情等,已經形成了規模的成熟文案和內容。而在線下門店,每個商品旁都有二維碼,用戶可以掃描二維碼,鏈接到這些海量文案,主動了解詳情。所有產品均使用電子價簽,線上線下價格統一,線上搞活動、大促,線下實時同步。
與傳統門店由導購解說相比,這樣的商品介紹更為深入和客觀,而且還能進行多次傳播;而且,與純粹的線上文案轉化相比,實體店能實現【實物——了解——詳情——無地域差異購買】的購物體驗,消費門檻更低、傳播效率更高。
憑借“手里”的3500萬粉絲,以及優質內容的來源資源(如上千個名人、設計師、職人、作家、藝術家;另一個頻道“美食臺”的團隊),一條線下門店既能實現導流、刺激線上業務增長,還能實現自身的盈利。它將線上和線上的優勢相結合,玩出一套與盒馬鮮上完全不一樣的“新零售”打法。
03基于生態供應鏈的空間打法
9月23日,名創優品(MINISO)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開遞交了招股說明書,計劃募資1億美元,股票代碼“MNSO”。不久的將來,國內的這家“十元店”即將上市敲鐘。
自2013年創立至今,名創優品在全球開店4200家,覆蓋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公司直接運營的門店有129家,年收益達到200億。
過去,商場的東西要么高價高質,要么低價低質。而名創優品的產品卻打造了另一種可能性:這里東西均價不高,無論是設計還是質量都過得去。這樣追求性價比的策略非常貼合小鎮青年的需求。名創優品消費者體驗報告顯示,51%的消費者都是被超高性價比吸引來的。
傳統零售業,產品出廠后經過大量經銷商,價格翻倍。名創優品則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模式降低商品價格:直接從供應商處定制商品,不經過任何分銷環節,使得零售環節毛利率降至8-10%;規模化采購商品,降低采購成本;采取“買斷制”,自負盈虧,以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15天回款周期給供應商回款,增強信譽度,加大議價權。
這種“以量定價 + 買斷定制 + 不壓貨款”的獨特供應商合作模式,讓名創優品成功與供應方建立核心戰略供應關系,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超越買賣的關系。目前,名創優品已和800多家供應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其中核心戰略供應突破50家。
一般的百貨商店補貨頻繁,平均兩天就要補貨一次。名創優品在全國有幾千家門店,如果物流不及時就會導致補貨不及時、缺貨等問題,進而推高成本,削弱競爭力。
因此,名創優品在國內建立了8個倉儲中心。供應商將產品發往指定倉庫,名創優品再通過物流公司將倉庫產品進行小批量統一配送,最大程度縮短了道距離,提高物流效率。在這樣的條件下,名創優品的周轉周期幾乎可以壓縮到21天。
而且,名創優品的供應鏈管理系統還可對商品動銷進行大數據管理和監控,準確采集門店庫存數據,門店消費人群和消費習慣,從而為商品開發提供依據。簡單來說,名創優品在線下已經通過對供應鏈的整合、倉庫的建立等等,打造出了一個防御力十分強悍的生態空間,而且這個空間已經成為名創優品非常重要的品牌護城河。
在2020疫情的影響下,名創優品發力線上,推出社交電商平臺“名創優品員工內購”,靠著幾千萬微信公眾號粉絲做私域流量運營。名創優品還與餓了么、美團、京東到家等平臺合作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與順豐合作推出“同城急送”服務,實現半個小時送貨到家。
這一系列的舉動,讓名創優品實現了線上銷售額300%的增長。這種模式以門店為基礎,直接面向顧客,具備較高的品牌信任度,可以加強線下會員的黏性,從而提升復購率。
新零售時代,功能、場景、體驗三要素逆向重構消費空間,形成更加科學的消費體驗路徑,即由消費者所需,決定商品,進而決定線上或線下消費場景,最終完成對供應鏈的深度改造,實現按需生產,從而使消費體驗得以升華。
品牌如果只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單一要素,就很難激發消費者的消費動機。因此,品牌必須結合當前用戶的關注點,準確切入消費者關切的消費場景。
不論是產品,還是在終端零售店的表現,場景將成為非常重要的要素。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良性的供應鏈,就可以為這個品牌最大限度地提供好產品。